返回 隆万盛世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352章 绝了这门生意[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闪舞小说]https://m.35xsla.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1352绝了这门生意

    nbsp现代人每到冬天,总能在温暖的室内享受着空调、暖气带来的舒适,一群朋友围着火锅,身上裹着厚实的羽绒服,喝着热腾腾的饮品,冬天似乎也没那么难熬。

    nbsp但在古代,每一个冬天都像一场生存考验,特别是对那些贫苦的百姓来说。

    nbsp翻开历史文献,古代的冬天到底有多冷?

    nbsp根据《二十四史》记载,当时的气温普遍比现在低三到五度。

    nbsp这个数字看似不大,但在缺乏现代取暖设备的情况下,这种寒冷足以让人难以承受。

    nbsp《宋史·五行志》就记载了一个惊人的数据:元佑元年的冬天,京城地面冻结的深度达到了一尺五寸。

    nbsp北方的情况更为严峻,极端天气下,气温能降到零下二十多度。

    nbsp《齐民要术》中提到“三九四九冰上走”,形象地描述了当时的严寒。

    nbsp冬季从立冬到立春,整整四个月的时间里,北方地区几乎天天滴水成冰,河面上的冰层能厚达半米。

    nbsp这样的低温环境下,没有空调暖气,没有羽绒服,甚至棉衣也是明朝才逐渐开始流行起来,那他们是怎么过冬?

    nbsp有钱人,自然可以围坐火炉取暖,而百姓并没有太多钱,用不起许多的炭火。

    nbsp而在室外呢?

    nbsp在北方,有钱人主要依靠动物皮毛取暖,而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就只能穿上一层一层的衣服,用这种方式保暖。

    nbsp除此以外,严寒天气下,他们还要忍受因为低温导致物价上涨的影响。

    nbsp毕竟,气温太低,对商品运输也造成影响,商家也会在店里烤上火炉,这些成本也都会打在商品售价上。

    nbsp“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nbsp这句唐朝诗人杜甫的诗,很形象的表达了唐朝时期人们过冬的描写。

    nbsp虽然很多人说那是反应了阶级生活的巨大差异,贵族酒池肉林,而百姓衣不遮体,食不裹腹。

    nbsp要知道,杜甫既不属于中唐诗人,也不属于晚唐诗人,而是属于盛唐至中唐过渡时期的诗人。

    nbsp写出这句诗时,还是盛唐之时,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还要等到两年后才爆发。

    nbsp而在当时的北方,已经出现“路有冻死骨”的情形,这不是写意的诗句,而是写实。

    nbsp为此,魏广德专门询问了顺天府那边,询问这些年来京城及周边冬天的情况,得到的回答让他动容。

    nbsp按照顺天府回答,每年京师冻死百姓不过百计,对于几十近百万人口的京城来说,似乎数字并不大。

    nbsp不过,顺天府也不敢完全遮瞒魏广德,最后补充一句,那就是街头流民、乞丐并未计算在内。

    nbsp实际上,冬天被冻死的人中,这部分底层百姓根本不被官府在意,也是其中最多的。

    nbsp而对此,往年顺天府上报也只会以“死者甚众”敷衍,因为他们根本不会去具体计算数字。

    nbsp也就是只要冻死没有上万,就不会使用“万计”这个词。

    nbsp为此,魏广德专门给顺天府下文,让他们在冬季到来之前收集大量煤炭存放在一些特定区域,为百姓提供免费供暖。

    nbsp后世北京四周的山多是光秃秃的,其实在明初,这里还是青山绿水的景色。

    nbsp只是,乍然间北京城成为大明帝国的都城,而冬天取暖消耗大量燃料。

    nbsp这年头,老百姓习惯性还是用烧柴为主,于是城外山上的树就被大量砍伐成为燃料。

    nbsp为了保证北京皇宫及各衙门所需的巨额柴炭,官方选择了林木较多的太行山北段,于宣德四年设立了易州柴炭厂,当时称“山厂”,派专人管理柴炭的采烧。

    nbsp山厂衙门最初设在保定府易州,柴炭也多在易州沙谷等山厂开采,但自宣德五年起,至正统十四年,“取用已久,材木既尽”,于是在景泰元年初,移厂到真定府平山、灵寿等处采烧。

    nbsp后来考虑路途遥远,怕影响京师供应,到天顺元年,再次把山厂移回易州城西北二里的地方。

    nbsp山西太原、平阳二府及泽州、潞州、辽州、沁州、汾州五州,直隶顺天、真定、保定三府,山东兖州、青州、东昌、济南四府,负责派出采柴烧炭任务的人员,所辖砍柴夫的名额,由上述衙门分派,这些府州共佥差砍柴夫,合计每季名,四季共十万名。

    nbsp此外,还有运送柴炭赴京的抬柴夫,共有2000名。

    nbsp如此浩大,工部在山厂立部堂,设督理侍郎一员总管其事。

    nbsp同时,宫廷及各衙门用木炭是很讲究的。

    nbsp但正是由于他们的讲究,木材的消耗量大增,致使京畿附近森林资源遭到了严重的摧残。

    nbsp魏广德过来的时间还是晚了,若是在正统年间或许还有补救措施。

    nbsp后世的大风沙尘暴天气,其实在明朝就已经出现,只不过没有后世严重。

    nbsp嘉靖年间,因为周围森林资源遭到砍伐等诸多原因,北京的木柴价格大涨,每万斤要银15两以上,木炭则要银45两以上。

    nbsp而京城近百万人口冬天少不了那玩意儿,于是在嘉靖朝逐渐放松了对西山煤场的管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要知道,在明朝对开矿是非常严格谨慎的。

    nbsp为此,魏广德专门对西山煤矿进行了管理,一方面放松对煤矿的管制,另一方面也对矿主加强监督。

    nbsp还是那话,大量矿工聚集,稍有不慎可就闹出民变,这还是在天子脚下。

    nbsp为了减少麻烦,监督矿主就是当务之急。

    nbsp矿税要收,该发给矿工的银钱也不能少。

    nbsp在魏广德手里,拖欠矿工工资,那是想屁吃,自己参股的商会进入这个市场,难道还允许他们给自己拆台。

    nbsp这也导致今年冬季,四九城煤炭供应大增,煤价较之往年多有不如。

    nbsp借此机会,魏广德要求北方官府分别采购一批煤炭,在冬季设定公署,免费提供被百姓取暖,避免百姓,特别是流民出现“路有冻死骨”的场面。

    nbsp对于这笔开支,魏广德只是以“皇帝大婚在即”一句话,轻飘飘就带过去了。

    nbsp“老爷,京城划出的几处采暖所已经囤积数十万斤煤,想来应该不会出现大量冻死人的场面了。”

    nbsp芦布翻出早前顺天府发来的公文,小声对魏广德说道。

    nbsp数十万斤煤看上去很多,但实际上价值也不过几百上千两而已。

    nbsp“够那些地方一个冬天的取暖吗?”

    nbsp魏广德皱眉问道,他对这些还真没太多研究,毕竟家里准备焦炭可不是他在主持,家里有专人负责此项采购。

   &nb

第1352章 绝了这门生意[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