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粮价饥荒[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闪舞小说]https://m.35xsla.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现财政盈余,每年可结余一千二百万两银子。
nbsp但那也只是六年后。
nbsp现在的楚国,依旧是处在财政赤字的现状,每年都要从国库中补贴开支一千万两银子,缺口可谓巨大。
nbsp虽然如今的国库,足以支撑到六年后,财政盈余的时候,楚国的财政问题,不会出现什么太大状况。
nbsp可以上这些,是建立在楚国现有条件环境,一直不变的情况下,才能勉强维持如今的窟窿。
nbsp这期间稍有变故,那么以楚国现如今的国库储备,便就有支撑不住的风险了。
nbsp因此能趁此机会,多赚一些钱,对楚国来说,那自然是大好之事。
nbsp而赚钱的目标,自然是缺粮的苏国了。
nbsp苏国缺粮有钱,楚国有粮没钱,两边正好形成互补。
nbsp如今苏国主要的粮食供应商,是南海国那边的粮商。
nbsp那些贪婪的家伙,为了赚钱,硬生生的把苏国的粮价,抬升到了如今三十文一斤米的程度。
nbsp可谓抽骨吸髓,毫无仁慈之心。
nbsp对此情况,苏国,乃至此前被坑过的楚国、宋国,都是恨的牙痒痒。
nbsp也就是如今,南海国情况特殊,关乎楚、苏等国与宁国的博弈,陆渊和苏玄歌他们不好教训南海国,这才让对方得意如今。
nbsp可现在,楚宋等国已经结束了对西南夷的战争,没有庞大大军消耗粮草,楚国的粮食压力大为缓解。
nbsp国内的大量粮食,自然也可节省下来,或进行储备,或对外出售了。
nbsp而对于如今每年都能收获大量盈余粮食,并且很快就能开发出西川平原的楚国来说,每年只要不遇到大规模绝收的灾情,那么当年出产的粮食,就足够自己消耗了。
nbsp所谓囤粮之事,在如今缺钱的情况下,并不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nbsp所以拿多余的粮食去换钱,对于楚国来说,还更划算些。
nbsp关于此事,在与大臣们商议之后,陆渊已经派出使者,去往苏国进行前期的沟通了。
nbsp楚国愿意把多余的粮食,以低于如今“市场价”的价格,出售给苏国。
nbsp嗯,价格减低之后,大概是十文一斤米,相当于南海国所卖粮价的三分之一。
nbsp这个价格虽然比国际市场价低,但对于楚国来说,依旧是大赚。
nbsp如今停止战争之后,楚国国内原先飞涨的米价,也迅速回落到正常价格,从原本的五文一斤米,跌回了如今的三文一斤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所以哪怕楚国卖给苏国的粮食,只是十文一斤米,但那也是高达百分之两百以上的纯利润,已经称得上暴利了。
nbsp而楚国为此所付出的,也不过是从国内收集调拨一批米,然后将它送到苏国边界罢了,费不了多少功夫。
nbsp相反,楚国低价粮食的出售,还能狠狠打击一下南海国那些嚣张的粮商,把他们肆无忌惮的气焰给压下去,直接断了他们发财的路子。
nbsp想来苏国那边,在得到楚国的善意之后,应该也会很乐于见到此事吧。
nbsp毕竟,相比于花费三十文一斤的高价,去从那些把自己当做肥羊吸血的南海奸商手中购买粮食。
nbsp还不如仅用三分之一的价格,跟从自己一直有着盟约的楚国手中购买粮食。
nbsp这笔交易,不管是经济层面,还是情感层面,苏玄歌都没有拒绝的理由。
nbsp“如今苏国应该还有一百五十万以上的人口,这些人按照平均每人一个月一石粮,一年消耗十二石粮来计算。
nbsp一个人一年的粮食消费,便差不多有十三两银子。
nbsp一百五十万人,那就是两千万两银子以上的市场。
nbsp就算这些市场,楚国不可能完全吃下,而且苏国随着地方安稳,生产恢复,也会慢慢实现粮食的自给自足。
nbsp但在安稳前的几年,楚国每年从苏国挣个一千万两银子,应该也是不在话下的。”
nbsp陆渊心中计算了一下,不由大为愉悦。
nbsp每年能多出一千万两银子的收获,并且这个收入能持续好几年,怎么看都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情。
nbsp“而且不止苏国,周国那边,其实也可以试着去做一做粮食生意。”
nbsp现在周国西面有蕃人,北面有魏人,东面有梁人,南面有楚人。
nbsp这四个方向,除了楚国如今与周国议和,保持了和平状态外。
nbsp其它剩下三个方向,可都是周国的敌国。
nbsp如今周国三面用兵,除去留守关内郡和汉中郡的十万兵马外,其余三个方向的战场,动用的兵马足有九十万。
nbsp若是算上转运粮草的民夫,被征召而来的民团乡勇,那么周国的大军总数,更是直逼两百万以上。
nbsp这么大规模的军队,几乎已经相当于周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了。
nbsp也就是说,周国十个人里面,就有一个人被征召到了前线战场,而且还是青壮劳力。
nbsp少了这么多青壮劳力,周国国内的生产,自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问题。
nbsp根据皇城司的探报,如今周国国内的粮价,已经普遍上涨到五文一斤米,个别地区,甚至涨到了十文一斤。
nbsp由缺粮引起的粮荒,已经开始在周国内部显现。
nbsp并且这种饥荒,粮价的飞涨,还将随着周国战争的持续,逐年增长上升。
nbsp若是不能及时控制,如今的苏国,就是周国的下一个榜样。
nbsp对于这么一个正在新生的庞大市场,陆渊自然极为感兴趣。
nbsp不过虽然感兴趣,但他却没有立刻行动。
nbsp一来是楚周之间,刚刚结束战争,双方信任度不够,即便想做生意,也暂时没那个基础。
nbsp二来则是,周国如今虽有粮荒,但这种饥荒并不严重,以周国的底蕴,完全支撑得起。
nbsp此时找对方卖粮,也赚不了多少,顶多赚个辛苦钱。
nbsp三来便是楚国现在,手头粮食也不算多,满足一个苏国就已经是极限了,暂时也拿不出更多的粮食卖给周国。
nbsp所以考虑到这几方面,陆渊选择还是等等,等那边饥荒严重了,自己这边经过几轮收获,粮食变多了,再考虑去找周国做生意。
nbsp而为了苏国和周国这两个国际市场,甚至未来其它更多可能的市场,楚国提升自己的粮食产量,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
nbsp这其中,开发出西川平原,便是重中之重。
nbsp不过想要开发西川,自然缺少不了人力,以西川现有的人口,远不足以开发整个西川平原。
nbsp好在去年冬天一场雪灾,虽然使得楚国各地百姓损失严重,甚至出现了大量的死伤。
nbsp但同样的,那些受灾严重的百姓,大多都是属于较为穷困,没有多少资产之人。
nbsp而这些人,恰恰便是朝廷这边选定的最佳移民人口。
nbsp于是一场雪灾之后,损失了大量财产的底层贫民百姓,在接受了官府的救济邀请之后,干脆一咬牙一跺脚,就选择了参与征募,移民西川。
nbsp根据户部那边汇报上来的数据,如今楚国各地,已经有着大约五万户、二十余万人的受灾百姓,接受了移民,此时正在各地官府的调配下,陆续发往西川郡。
nbsp并且这个数目,还只是开始。
nbsp后续随着工作展开,将会有更多人选择移民。
nbsp今年内,朝廷这边,最少也能向西川郡移民十万户,五十万人以上。
nbsp年前那场未来数年的战略会议上,所制定的未来六年内,向西川郡的移民目标,极为有望在今明两年内完成。
nbsp一场雪灾,看来倒也并不完全是坏事,还是有一些积极影响的。
nbsp不管怎么样,等着五十万人到了西川,那么整个西川平原,差不多也能初步开发了。
nbsp最多到明年,西川郡将又成为楚国一个产粮重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