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三章 河套之战(十七)[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闪舞小说]https://m.35xsla.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朱元璋的军事天赋,在历史上可以排进前三,但是他的局限性也能排进前三。
nbsp毕竟他没有读过什么书,知识面太狭窄。
nbsp这就造成了大明王朝,与许多改朝换代的结果不同,明王朝的统一有其局限性。
nbsp首先,它的控制区域上不及汉、唐、元,下不逮清,蒙古、西域始终以独立的面貌与明朝相始终。
nbsp其次,元朝并未被真正灭亡,而是退居漠北。
nbsp尽管为内部斗争和分裂所困扰,它却始终没有臣服于明。
nbsp而且,传统意识中的正统标志——“大元”国号,在其退出中原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在使用。
nbsp所以说,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中国的政治格局有些类似于南北朝的分裂局面。
nbsp在这样一种特殊的政治背景中,明朝的边防与对北元的关系交织在一起。
nbsp蒙古自始至终一直是困扰明朝边境的头等问题。
nbsp明朝的北方边境线,自始至终就是一条主要与蒙古斗争的边境线。
nbsp有明近三百年的大部分时间中,明朝一直处于守势,而在明朝早期情况绝非如此。
nbsp至少在对北方领土,特别是河套地区的控制上。
nbsp明朝在从早期到中期,的确存在着一个逐步放弃的过程。
nbsp具体而言,以洪武二年(1369)明军占领陕北为起点。
nbsp中经洪武三年(1370)夺取宁夏。
nbsp到洪武四年(1371)设立东胜卫,标志着明代对河套统治的开始。
nbsp从洪武二年起,虽然河套地区的军事建置、军队配备、民族战争诸多因素相互影响。
nbsp但是明朝对河套的控制仍维持了80年,有效地遏制了北元残余力量的反击。
nbsp河套平原,朱元璋在建立北边防线时,对河套问题就不够重视。
nbsp朱棣即位后将大宁都司和东胜卫、兴和卫(内蒙古兴和县)撤向内地。
nbsp使明朝防御蒙古的北边防线出现两大缺口,导致宣德年间开平卫(锡林郭勒盟多伦县)撤向内地。
nbsp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也先挥刀出鞘。
nbsp蒙古骑兵分为四路,从四个不同的方向,对大明帝国分别发动了进攻。
nbsp其中第一路攻击辽东,第二路攻击甘肃,第三路攻击宣府,最后一路由也先自己统领,攻击大同。
nbsp也先的主力能直接攻击大同,是因为他占据了河套地区。
nbsp这样看来,在1449年之前,明朝已经失去对河套地区的控制。
nbsp那么,明朝是什么时候放弃河套地区的呢?
nbsp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设立东胜卫,位置是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五年放弃。
nbsp二十五年(一说二十六年)复设。
nbsp永乐元年(1403年)东胜卫迁到河北(同时把周围的所有人民迁移到凤阳安置)。
nbsp虽然后世对东胜卫的设立时间和地点看法不同。
nbsp但是不迟于永乐年间,明朝就已经主动放弃处于河套的东胜卫是没有疑问的。
nbsp同时,由于永乐造反,借用了原属宁王的蒙古护卫。
nbsp后来为了酬谢他们,同时也因为撤销各王爷的军队。
nbsp大宁卫迁到河北保定,将原来的大宁
第四百三十三章 河套之战(十七)[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