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五章 河套之战(九十)[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闪舞小说]https://m.35xsla.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 nbsp插入一个以绿教信仰为基础的国家,将从结构上阻止三方融合,避免一方做大的情况出现。
nbsp事实上,后世马六甲周边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大体也是呈现如此平衡泰势。
nbsp试想一下,如果马六甲海峡整体置于泰国或者印尼的国土范围内。
nbsp将对马六甲海峡及整个东南亚的地缘政治格局,造成什么样的深远影响。
nbsp可供参照的例子,是将整个黑海地中海通道,打上“土耳其海峡”标签的土耳其。
nbsp对这条重要水道的控制,保证了土耳其即使在奥斯曼帝国没落之后。
nbsp仍然能够在西半球的地缘政治格局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nbsp土耳其在国际地缘政治中的地位,还体现在其宗教上的绿教信仰,与政治上世俗化(或者说西方化)的双重属性。
nbsp这使得土耳其人客观上,有机会承担连接西方与绿教世界的使命,并从中为自己获利。
nbsp当然,这种“蝙蝠”的身份同时也是一柄双刃剑。
nbsp即有机会左右逢源,亦有可能里外不是人。
nbsp两种属性中的某一种一旦过于强势,不仅可能会造成内部分裂,更有可能引发外部的不安。
nbsp15世纪初的马六甲王国,所承担的正是这样的个纽带的角色。
nbsp对于郑和所代表的中央之国海洋势力来说,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是:
nbsp绿教已经在马六甲海峡以西的整个“西洋”(印度洋)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nbsp在南洋周边地区,绿教商人的渗透工作,也绝不比中国人差。
nbsp甚至出现,中国移民皈依绿教信仰的情况,反向则几乎没有。
nbsp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在海外启用“中国绿教”,还是扶植马六甲王国这样的绿教信仰国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都能够让绿教商业力量,将我朝视为一个战略合作者,而不是一个竞争者来加以排斥。
nbsp马六甲的综合优势,使之成为了郑和船队在南洋最重要的海外基地。
nbsp郑和船队不仅协助马六甲兴建港口、城寨,还将此地作为我朝使团和货物的集散之处。
nbsp也就是说,我朝的使者,以及带往南洋进行交易的货物,会先在马六甲停、贮,然后再分别前往周边地区。
nbsp一旦外交和贸易任务完成,分散出去的使团也是回到马六甲集合。
nbsp这一举措,不仅使得马六甲一跃成为了整个东南亚的贸易中心,更为之带来了极大的政治利好。
nbsp脱离暹罗控制立国,便是这一利好的初步体现。
nbsp当然,能做到这一切的前提。
nbsp一定是主动表示加入中央帝国的朝贡体系,并频繁入贡以示好我朝的统治者,“愿同中国属郡,岁效职贡”。
nbsp为了维持这种有利于中央帝国的平衡,我朝甚至数次在暹罗人进犯马六甲时,要求暹罗保持克制,不要做打破平衡之举。
nbsp借助我朝扩张海外影响力的大势,在15世纪的上半叶,马六甲不仅控制了马来半岛南部。
nbsp还跨越海峡,控制了相对应苏门达腊岛海岸线,今印尼廖内省地区。
nbsp也就是说,这个瓶颈型海峡最重要的东部“瓶颈”部分,尽为被明朝称为“满剌加”(马六甲)的王国所有。
喜欢。
第五百零五章 河套之战(九十)[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