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刷视频:震惊古人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53章 汉朝墨家巨子:天下大同、人人平等,是发展的最高阶段。[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闪舞小说]https://m.35xsla.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nbsp; nbsp“当然不是!读书是为了当官!官家怎么解释,我们就怎么读!”

    nbsp知识的解释权,从来只掌握在掌握国家权力的人手中。

    nbsp对知识的解释,是统治阶级意识的体现。

    nbsp一切都是统治阶级为了稳固国家、实现长治久安。

    nbsp所以,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只能是君为臣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nbsp比如,王朝末年,为王朝尽忠、宁死不降的官员,哪怕他们欺压百姓、无恶不作,新朝也要给他上个谥号,表扬他为国尽忠。

    nbsp百姓问:他欺负我们,为什么还是一个美谥。

    nbsp朝廷答曰:虽然他无恶不作,但他对王朝尽忠,是忠臣,你们都要像他学习。

    nbsp哪怕朝廷欺压你们,让你们都活不下去,到了王朝末年,你们也应该为国家尽忠,而不是造反。

    nbsp又比如,你穷是你自身的原因,你投胎投错了、你不努力、你懒、你活该,反正不是因为贵族老爷们压榨。

    nbsp你们要踏踏实实干活,贵族老爷心善,会赏你一口稀粥喝的。

    nbsp还比如,某些公认的、享受百姓祭祀的英雄,但朝廷为了长治久安,只能委屈委屈他们,不仅不宣扬他们的事迹,反而将他们从史书上抹去。

    nbsp再比如,贵族老爷们犯了罪,但他们于国有功,只不过这个国,指的是贵族老爷们的国,所以将功折罪,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什么?斩首?

    nbsp我堂堂天龙人,贪几个钱而已,罢免我的官职,让你们这群苦哈哈心理满足一下,还不够?

    nbsp退钱?

    nbsp我想退,可我没钱!

    nbsp什么叫钱在我的妻子、儿子手里,让他们交出来?

    nbsp你不要瞎说,我们离婚了,财产已经分割清楚了,新时代了,咱们不搞牵连。

    nbsp更比如,要和蛮夷打仗的时候,戏台上唱的皆是蛮夷如何欺负我们。

    nbsp和蛮夷你侬我侬之时,戏不能唱、文不能写,骂蛮夷就触犯律法,可以在心里想,但千万别说出来,否则衙役会找你谈心。

    nbsp当然,以上说的都是古代,尤其是汉朝。

    nbsp这些道理,刘彻都懂。

    nbsp所以他才会采用董仲舒改进之后的儒家,为自己所用。

    nbsp请注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史书和后人的总结。

    nbsp刘彻只是用董仲舒的儒家代替之前的黄老之术治国。

    nbsp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的想法,但不是刘彻的。

    nbsp一个合格的封建帝王,是知道不能一家独大的。

    nbsp刘彻要大一统、要削藩、要搞钱、要打匈奴,恰好,董仲舒改进之后的儒家完美契合刘彻所想。

    nbsp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刘彻不喜欢。

    nbsp天人感应,为皇帝的专制统治提供了合理性和合法性,刘彻开心。

    nbsp但变相的夹杂私货,限制皇帝权力,刘彻很不开心。

    nbsp不过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刘彻接受了。

    nbsp但刘彻此刻没有思考用何种理念治国。

    nbsp因为各家打的正热闹。

    nbsp看了天幕,各家纷纷表示,可以根据刘彻的需要,对各家理念进行修改,使它更符合此时的大汉。

    nbsp尤其是墨家,他比各家更强,因为他不仅拥有一套完善的理论,还会造物。

    nbsp虽然墨家巨子仍然不愿意放弃墨子的理念,但他向刘彻表示:天下大同、人人平等,即便是后世也未曾做到,所以墨子的十大理念是大汉发展的最高阶段。

    nbsp走路要一步一个脚印,人也不可能一口吃成胖子,所以在最高阶段之前,还应该有中级和初级阶段。

    nbsp所以,墨家可以重新设计一套理论,缓慢的、足步的到达高级阶段。

    nbsp在初级阶段,有一些不符合墨子的理论,也是应该的、合情合理的,这是要达到墨子十大理念,必然会发生的阵痛。

    nbsp——————

    nbsp大汉,长安。

    nbsp“道德经?”刘彻侧头看向卫青,“朕记着好像德经在前,道经在后。”

    nbsp“陛下,或许是后世编修之时,将二者调换。”

    nbsp“他们为什么要换顺序呢?”

    nbsp卫青:……

    nbsp刘彻想道:会不会是真能修仙呢?

    nbsp很有可能!

    nbsp飞升者,肯定要将后来者的路堵死!

    nbsp所以上古之人寿千年,可白日飞升,今时之人六十已然算长寿,会不会也是有人将修炼法门、得道仙术进行修改,所导致的呢?

    nbsp后世不信鬼神,但他们同样证明不了鬼神不存在,刘彻心底还是留了一分希冀。

    nbsp霍去病、司马相如不在,劝刘彻的重担,就落在卫青身上。

    nbsp“陛下,后世遨游宇宙,亦未见仙。”

    nbsp“世间自称得道者,何其多也,然皆是徐福、新垣平、栾大等人,招摇撞骗!”

    nbsp新垣平,正儿八经的汉人,赵地方士。

    nbsp新垣也是正儿八经的汉姓,出自姬姓和嬴姓。

    nbsp倭岛的新垣姓氏,其中大多数为中原大乱时期,远渡倭岛避难的新垣姓氏后人。

    nbsp也有少数为宋、元、明、清时期,出海行商,在当地居住生子或一夜春风留下的血脉。

    nbsp还有部分,是倭岛强占琉球之后,强迫当地汉人改倭姓。

    nbsp比如新垣结衣,其祖籍冲绳,即琉球。

    nbsp福建地方志记载,倭人强令当地汉人改倭姓,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但林姓为了不忘自身为华夏血脉,遂改新垣姓氏。

    nbsp新垣听起来是倭国姓氏,但其实是正儿八经的汉姓。

    nbsp倭人学汉文化,学了个四不像,他们还以为新垣是他们的姓氏,何其可笑。

    nbsp新垣姓氏在国内,如今人口不足千人。

    nbsp倭岛大约有一万多人,大多居住在冲绳,汉家故地。

    nbsp二战期间,老美大统领提到琉球,愿意交给“日记强国达人”管理,但被两次拒绝。

    nbsp二战结束,老美占领琉球,后移交给倭人。

    nbsp倭人将琉球人当“贱民”对待,对琉球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

    nbsp时至今日,琉球仍然在争取独立。

    nbsp话说回来,文帝刘恒,江湖人称白莲花。

    nbsp十四岁,先派舅舅入长安打探情况,自己带六个心腹入长安,满打满算才八人。

    nbsp入长安,与一群政坛老油子斗智斗勇,轻而易举收回大权。

    nbsp就是这样一个十四岁就智勇双全的猛人,却也被新垣平骗了。

    nbsp新垣平善望气之术,对文帝说看见长安东北有五采神气,应该立祠祭祀上帝。

    nbsp文帝于是作渭阳五帝庙,次年进行祭祀。

    nbsp卫青提到新垣平等方士,就是为了警醒刘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陛下呀,文帝多聪明一个人,后世皇帝的偶像,他也被人骗了。

    nbsp您呢?

    nbsp秦皇汉武。

    nbsp天下方士何其多也,个个都说见过神仙,是神仙弟子。

    nbsp可真正的神仙弟子,为何会贪慕人间的荣华富贵?

    nbsp即便真有仙神,他们有移山倒海之伟力,为何要管人间事,助您成仙?

    nbsp他们要管人间事,也该是自己当皇帝,亦或者娶妻生子,让自己的儿子长生不老、不死,永生永世占据人间。

    nbsp为何要让您这无亲无故之人,长生不死,占据人间?

    nbsp后人提及晋时有一道士葛洪,其理论有尸解仙。

    nbsp与其被人骗,不如踏踏实实做点事,或许还有死后成仙的可能。

    nbsp即便没有仙神,也能如关羽、诸葛亮一般,被后人铭记数千年,这难道不是另一种成仙之法吗?

    nbsp“朕知,朕知,朕知。”刘彻叹了口气。

    nbsp成仙,谁不想呢?

    nbsp别说成仙了,就如后世武侠小说里一般,可以凌空飞行,都被人念念不忘。

    nbsp“朕决定了!”

    nbsp卫青长出一口气,能听劝就好,否则又如历史上一样,来一场巫蛊之祸,天幕可就白出现了。

    nbsp“朕六十退位,为太上皇。”

    nbsp卫青:Σ(°Д°;

    nbsp卫子夫:o((⊙﹏⊙))o

    nbsp刘彻看着卫子夫怀里不足岁的婴儿,笑道:“六十岁,人老了,身体不行,脑子也不行,索性退位,将国家交给据儿,朕也搞寻仙问道。”

    nbsp二人被刘彻的脑回路惊呆了,一时不知该如何作答。

    nbsp可惜卫青不是霍去病,如果是霍去病,他会说:“姨夫,您能活到六十再说吧!”

    nbsp——————

    nbsp东周。

    nbsp天幕提及孔子,秦国宗室子就一直观察着孔子,发觉他无悲无喜,丝毫没有动怒。

    nbsp这么久,孔子唯一一次因天幕言论动怒,是因为后世儿孙。

    nbsp还专门用珍贵的评论机会骂了儿孙一顿:想当官,就考本事考,要封侯,就去为国征战。

    nbsp但被后人篡改理论、理念,这换成谁,都接受不了吧?

    nbsp孔子居然没动怒,太不可思议了。

    nbsp是大度?还是强撑着?

    nbsp可别憋坏了身体。

    nbsp“夫子……”

    nbsp“动怒无用,又何必动怒。”

    nbsp“后人曾说过,让原作者做阅读理解,原作者也不知道答案。”

    nbsp“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

    nbsp“你忘了,我曾和后世学儒之人有过交流吗?”

    nbsp“听进去的,不需要我说,听不进去的,我站他面前,亦是无用。”

    nbsp想起清朝文人强调的贞节牌坊,孔子叹了口气。

    nbsp这破玩意儿,谁研究出来的?

    nbsp还有什么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死,子不得不死。

    nbsp他们还口口声声说这话是自己说的。

    nbsp我特么什么时候说过?

    喜欢。

第453章 汉朝墨家巨子:天下大同、人人平等,是发展的最高阶段。[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