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天子录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37章 苗人治苗[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闪舞小说]https://m.35xsla.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时间进入了九月,秋收在即,科考也进入了最后的准备阶段,边境官道的修建也已经开始。虽然人员大量不足,每日的进程还是可喜的。

    nbsp这一段时间,以廉政院为首的四大院可是忙坏了,全国各地跑。道观寺庙,皇亲国戚,地方藩王等着实查处了一批蛀虫,为朝廷剪去了许多坏死的枝枝蔓蔓。

    nbsp先是寺庙道观,接着就是皇亲国戚,紧随其后的就是皇室宗亲,最近一段时间朝廷动作不断,每每都出人意料。

    nbsp是朝廷,但凡懂点如今朝堂格局的人都明白,这是皇帝在精简羽翼,改革弊端,剪除朝廷的负担。

    nbsp与此同时,四个最低爵位的废除,效果也是可喜的,混吃等死,目光短拳的毕竟只是少数,大多数皇室宗亲还是分得清他们需要的是什么的。

    nbsp所以,自削爵的圣旨颁布后,大明下各地,但凡被列入削爵范围内的皇室宗亲都纷纷涌入京师,去除枷锁。

    nbsp即便是日后不再是皇室宗亲的身份,不在享受一些朝廷的优惠,所有人还都是开心的。

    nbsp只因为,他们自由了。

    nbsp至于少部分不想取消爵位,想继续靠着朝廷的俸给活着的。负责此事的宗人府也不客气,直接取消了其爵位,不单一分钱拿不到,日后就连朝廷的俸给也都没了。

    nbsp想闹事?

    nbsp正好现在朝廷急需人手修建边境官道,敢闹事,直接给套上枷锁扔到施工队伍中去。路不修好,那是根本出不来的。

    nbsp大明皇室宗亲的爵位为亲王爵:皇帝的嫡长子立为太子,皇帝诸子年十岁立为亲王,有封地,故又称藩王。

    nbsp亲王的正式名称为王,其封地称国,王玺称“某国之宝”,二十岁就藩。

    nbsp郡王:亲王嫡长子年十岁立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亲王诸子年十岁,则封郡王;镇国将军:郡王嫡长子为郡王长子;嫡长孙则授长孙;郡王诸子则授镇国将军;

    nbsp辅国将军:镇国将军长子袭位镇国将军,诸子为辅国将军;

    nbsp奉国将军;辅国将军长子袭位辅国将军,诸子为奉国将军;

    nbsp镇国中尉;奉国将军长子袭位奉国将军,诸子为镇国中尉;

    nbsp辅国中尉;镇国中尉长子袭位镇国中尉,诸子为辅国中尉;

    nbsp奉国中尉,辅国中尉长子袭位辅国中尉,诸子为奉国中尉;且,奉国中尉诸子皆为奉国中尉。

    nbsp皇姑曰大长公主,皇姊妹曰长公主,皇女曰公主,俱授金册,禄二千石,婿曰驸马都尉。亲王女曰郡主,郡王女曰县主,孙女曰郡君,曾孙女曰县君,玄孙女曰乡君,婿皆仪宾。

    nbsp如今,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郡君,县君以及乡君等六个等级的爵位皆已经被撤销。

    nbsp皇室宗亲中,就只剩下了男自爵位中的亲王爵,郡王爵,镇国将军爵,辅国将军爵,奉国将军爵。

    nbsp女子爵位中的大长公主,长公主,公主,以及郡主和县主这十个爵位。

    nbsp被撤销的几个底层爵位人数庞大,关键是大多数对于削爵不怎么抵触。

    nbsp但是留下的这十个爵位想要撤销,可就真的不太容易了。

    nbsp他们的俸给足以让他们轻轻松松的过上锦衣玉食的日子,一旦撤了爵,即便是补偿了十年的俸给,但是对于那些不事生产的皇室宗亲来也是坐吃山空。

    nbsp所以,他们才是撤藩削爵的最大阻力。

    nbsp不过,朱祁钰下的五道圣旨中最后的一道撤出朝廷派往各地藩王宗亲府中的官员卫士都给召回了,也算是一种变相的消减藩王宗亲们的实力,为朝廷减负。

    nbsp但是面对数量依旧庞大,且还在持续增加的皇室宗亲的数量来,这一点减负影响不大。

    nbsp只有真正的实行爵位改革,才能彻底的改变皇室宗亲们对朝廷的影响。

    nbsp按照朱祁钰的意思,皇室宗亲中男子爵位只保留亲王爵和郡王爵。女子爵位则可以都保留下来,但是只传一代,子孙不得袭传。

    nbsp皇室男子爵位中亲王一代之后,自动降爵位郡王。郡王为二代,三代还为郡王爵,但是三代之后便不再属于皇室宗亲,而是除爵为百姓。

    nbsp这样一来,可就大大的减轻了朝廷的负担。

    nbsp如果不是怕有时候皇帝一系出现绝嗣的情况,朱祁钰甚至都想过直接一代而终,亲王之后直接除爵为民。

    nbsp当然这种情况恐怕不容易实施,也为了避免皇室绝嗣的情况,才保留了王爵三代而终。

    nbsp不过,即便是传三代的制度想要实施,难度也不是一般的大。

    nbsp所以,朱祁钰只有等所有亲王都到了京师后,才能开始商讨实施。

    nbsp只有服了这些亲王,让他们出面给那些郡王做思想工作,才有可能将朱祁钰定下的这种制度实施下去,并成为惯例。

    nbsp恩威并施,朱祁钰不认为这些亲王都能扛得住。所以,对于皇室宗亲的问题,到了如今,也算是有了可喜的进展了,也不再是一个难题了。

    nbsp九月的第四,一队精骑出现在京师之外,猎猎作响的黑色龙旗清晰可见,表示着这队骑兵的身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出师贵州的杨洪回来了。

    nbsp如果都是骑兵,以他们的脚程加上水泥官道早就该到了京师了。但是贵州数万卫所士兵一大半可都是徒步行军,路上自然要耽搁不少。能够现在回来,时间上已经是远超以前的行军记录了。

    nbsp数万卫所士兵被直接送到了北大营,而杨洪则是带着苗王直奔皇宫。

    nbsp为了贵州的长治久安,也为了苗饶权益,苗王最终还是走出了苗疆,来到了大明京师为苗饶未来讨一个活法。

    nbsp苗王年岁不大,也就五十余岁,但是由于生活艰辛,多劳作的原因看起来和寻常老农一样丝毫不起眼。但是,在苗人眼里,这就是他们的王,是他们的领袖。

    nbsp在贵州,也没有权敢觑苗王,他虽然生活简朴,和普通苗人一样都需要劳作,但是只要他一声令下,整个苗人群落都会以他马首是瞻。

    nbsp而且,胆敢单枪匹马的进入京师,也足以证明苗王的胆识。

    nbsp“我苗人世代生活在贵州四川,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不参与争斗,也不会故意侵犯律法。我们只想要简简单单,与世无争的活着。如果不是实在活不下去了,谁会去做那掉脑袋的事情。还请大明皇帝能够给我们一个承诺,让我们能够自由自在生活下去。”一番寒暄后,苗王看着朱祁钰,看门见山。

    nbsp乾清宫内,香烟渺渺,给人一种神清目爽的感觉。朱祁钰面带笑容的看着苗王,道:“苗王所言在理,下百姓安居乐业,有所居,有所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下自然成平。贵州的事情到底也是朝廷的过失,怨不得其他人。”

    nbsp“朕早已过,贵州的问题不是出在苗人身上,而是因为朝廷官员引起的,这一点,这代大明朝廷向受此灾害的苗人抱歉。朝廷也会适当的补助,以弥补朝廷的过失。”

    nbsp“皇上言重了。”朱祁钰的态度让苗王很满意。对于此行的目的又有了几分成算。

    

第137章 苗人治苗[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