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章 汴梁雪夜:龙椅下的刀光与囚笼里的诗魂[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闪舞小说]https://m.35xsla.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bsp;   nbsp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正月,汴梁城的年味还没散去,赵光义就率领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向北进发。宋军刚出发时,进展确实顺利——一路上,契丹的几个边境小城望风而降,没几天就打到了幽州城下。

    nbsp赵光义高兴得合不拢嘴,觉得耶律休哥也不过如此,萧太后更是不值一提。他下令,即刻攻打幽州城。

    nbsp可他没想到,幽州城比他想象的还要难打。耶律休哥早就加固了城防,城墙上布满了弓箭和滚石,宋军连续攻打了十几天,死伤无数,却连城墙的一角都没打下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曹彬看着城下堆积如山的尸体,心里又急又痛。他找到赵光义,躬身道:“陛下,幽州城防坚固,咱们这样硬攻不是办法。不如先休整军队,保障粮草供应,等士兵恢复体力,再想办法攻城。”

    nbsp“休整?”赵光义瞪着他,语气里满是不满,“朕亲率二十万大军,打了十几天都没打下一个幽州,传出去让人笑话!你要是再敢动摇军心,朕就治你的罪!”

    nbsp曹彬吓得不敢再说话,只能默默地退了出去。他看着城外的宋军士兵,个个面带疲惫,士气低落,心里暗暗叹气——再这样下去,怕是要出大事。

    nbsp果然,没过几天,耶律休哥就开始反击了。他没跟宋军正面交战,而是派了小股骑兵,夜袭宋军的粮道。宋军的粮草大多靠江南运来,粮道一断,士兵们很快就没了饭吃。

    nbsp这天夜里,幽州城外的宋军大营一片死寂。士兵们饿得前胸贴后背,连站岗的哨兵都没了力气。就在这时,一阵马蹄声突然传来,紧接着,喊杀声震天动地——耶律休哥率领十万契丹大军,对宋军发起了猛攻!

    nbsp契丹士兵骑着战马,手持弯刀,像潮水般冲进宋军大营。宋军毫无防备,顿时乱作一团。有的士兵还没来得及穿上铠甲,就被契丹人砍倒在地;有的士兵想逃跑,却被战马踩成了肉泥。

    nbsp赵光义正在中军大帐里睡觉,被喊杀声惊醒。他刚穿上铠甲,一个侍卫就慌慌张张地跑进来:“陛下!不好了!契丹军队杀进来了!咱们的军队抵挡不住了!”

    nbsp赵光义吓得脸色苍白,连忙跟着侍卫跑出大帐。可刚出帐门,就看到宋军士兵四处逃窜,契丹军队已经冲到了中军大营附近。一支流箭“嗖”地一下,擦着他的耳边飞过,钉在了身后的帐杆上。

    nbsp“陛下,快逃吧!再晚就来不及了!”侍卫拉着赵光义,跳上一匹战马,朝着南方逃去。一路上,赵光义连盔甲都跑丢了,大腿还被流箭射中,鲜血染红了裤子,狼狈得像个丧家之犬。

    nbsp宋军失去了指挥,彻底崩溃。二十万大军,死伤过半,粮草和武器全被契丹人缴获——这场北伐,以大宋的惨败告终,史称“高粱河之战”。

    nbsp赵光义一路逃回汴梁,又羞又怒。他把自己关在皇宫里,三天都没上朝。大臣们知道他心情不好,谁也不敢去触霉头,只有赵普,硬着头皮去见了他。

    nbsp“陛下,胜败乃兵家常事,您别太自责了。”赵普递上一杯热茶,轻声说道,“如今当务之急,是安抚军心,整顿朝局,再做打算。”

    nbsp赵光义接过茶杯,却没喝,只是看着杯中的茶叶,语气低沉:“朕亲率二十万大军,却输得这么惨,天下人会怎么看朕?那些流言蜚语,怕是会更多了。”

    nbsp赵普叹了口气,没再说话。他知道,赵光义现在最在意的,还是自己的威信。

    nbsp可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赵光义心烦意乱的时候,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却给他添了个“麻烦”。

    nbsp赵德昭今年二十九岁,在这次北伐中,他率领一支军队,多次击退契丹人的进攻,得到了不少将领的支持。北伐失败后,他见士兵们死伤惨重,却没人提论功行赏的事,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主动找到赵光义,建议论功行赏,安抚士兵。

    nbsp“皇叔,这次北伐虽然失败了,可将士们也拼尽了全力,不少人都立了功。您要是能论功行赏,肯定能安抚军心,为下次北伐做准备。”赵德昭躬身说道。

    nbsp可他没想到,这话正好戳中了赵光义的痛处。赵光义本来就因为惨败心烦,又看到赵德昭得到将领们的支持,心里早就起了猜忌。他猛地一拍桌子,怒吼道:“等你当了皇帝,再赏也不迟!”

    nbsp赵德昭吓得浑身一哆嗦。他知道赵光义一直提防着自己,如今这话,分明是怀疑他有夺位之心。他脸色苍白,嘴唇颤抖着,想说什么,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只能躬身退了出去。

    nbsp回到府中,赵德昭坐在书房里,越想越绝望。他想起父亲赵匡胤的死因不明,想起自己虽然是太祖之子,却只能小心翼翼地活着,如今连提个建议,都被皇叔猜忌。他觉得自己就像个随时会被抛弃的棋子,没有任何希望。

    nbsp夜深了,书房里的烛火摇曳着。赵德昭站起身,从墙上取下一把佩剑,看着剑身上自己的倒影,眼泪忍不住滑落下来。他猛地举起剑,朝着自己的脖子划去——鲜血瞬间染红了他的衣服,也染红了桌上的奏章。

    nbsp第二天,赵德昭自刎的消息传到皇宫,赵光义愣住了。他没想到赵德昭会这么刚烈,心里顿时涌起一股悔意。可事已至此,他只能硬着头皮处理后事。

    nbsp赵普得知消息后,连忙找到赵光义:“陛下,德昭殿下是太祖的长子,也是您的侄子,他向来忠心耿耿,绝无反心。如今他死了,朝中大臣议论纷纷,都说您刻薄寡恩,这对您的名声不利啊。”

    nbsp赵光义叹了口气,点了点头:“你说得对。朕昨天太冲动了。传旨,追封赵德昭为魏王,厚葬他,再赏他家人十万贯钱,安抚好他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陛下英明。”赵普躬身说道。

    nbsp可即便如此,朝中的流言还是没停。大臣们虽然不敢明着指责赵光义,却都在私下里议论,说他为了巩固皇位,连自己的侄子都不放过。赵光义的威信,再次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nbsp而在汴梁城西南角的陇西郡公府里,李煜也听到了宋军北伐惨败和赵德昭自刎的消息。

    nbsp此时的郡公府,比往日更显冷清。门口的守卫增加了一倍,个个面色严肃,府里的丫鬟太监也都小心翼翼的,连说话都不敢大声。李煜坐在书房的窗前,看着窗外飘落的落叶,沉默了许久。

    nbsp小周后端着一碗热茶走了进来,轻轻放在桌上:“陛下,外面风大,喝杯热茶暖暖身子吧。”

    nbsp李煜拿起茶杯,却没喝,只是看着杯中的热气,语气悲凉:“大宋朝局动荡,不知道对咱们来说,是好是坏。”

    nbsp小周后在他身边坐下,握住他的手:“陛下,不管是好是坏,咱们都得好好活着。大宋越强,咱们的日子就越难过;可大宋要是弱了,契丹人打过来,咱们的日子怕是更不好过。”

    nbsp李煜苦笑一声,点了点头。他想起自己在南唐的时候,虽然国力衰弱,可至少还是个国君,能保护自己的百姓,能和小周后过着安稳的日子。可如今,他只是个阶下囚,连自己的命运都掌控不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宋的朝局动荡,看着赵光义为了皇位,手足相残。

    nbsp“娥皇,你说,咱们还有机会回到南唐吗?”李煜轻声问道,眼神里满是期盼。

    nbsp小周后心里一酸,却还是强挤出笑容:“陛下,会的。只要咱们好好活着,总有一天,能回到金陵,回到咱们的皇宫里。”

    nbsp可她心里清楚,这不过是安慰的话。赵光义连自己的侄子都容不下,怎么可能会放他们回南唐?他们的命运,早就和这大宋的朝局绑在了一起,只能在这囚笼里,日复一日地承受着痛苦和煎熬。

    nbsp就在这时,院外传来一阵脚步声,是宫里派来的太监。小周后心里一紧,连忙站起身:“陛下,怕是宫里又有旨意了。”

    nbsp李煜点了点头,整理了一下衣服,走到门口,躬身行礼。他不知道,这次宫里来的旨意,又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变故,纷纷领命而去。

    nbsp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八月,赵光义亲率大军,兵分三路,攻打北汉。曹彬率领的大军很快就抵达太原城下,将太原城围得水泄不通。北汉皇帝刘继元连忙派使者去契丹求援,可使者刚走到石岭关,就被郭进率领的宋军抓获。

    nbsp郭进在石岭关设下埋伏,等契丹援军一到,就下令出击。契丹军队没想到宋军会在这里设伏,顿时乱作一团。郭进身先士卒,率领宋军士兵奋勇杀敌,契丹军队死伤惨重,仓皇逃窜。潘美在雁门关也成功挡住了另一路契丹援军,确保了攻打太原的宋军没有后顾之忧。

    nbsp太原城被围了一个多月,粮草断绝,士兵们饿得连拿起武器的力气都没有了。刘继元站在城楼上,看着城外密密麻麻的宋军,又想起契丹援军迟迟不到,知道大势已去。他没有勇气自杀,只能打开城门,率领满朝文武,向赵光义投降。

    nbsp赵光义骑着马,进入太原城,看着城中归附的百姓,心里非常得意。他下旨,将刘继元押往汴梁,封他为彭城郡公,同时下令拆毁太原城的城墙——他怕太原城地势险要,日后有人利用太原城叛乱。

    nbsp灭了北汉,赵光义终于挽回了一些颜面。他在太原城举行了庆功宴,犒赏三军。宴会上,赵光义喝得酩酊大醉,对着将领们说道:“朕灭了北汉,下一步就是北伐契丹,收复幽云十六州!朕要让大宋的旗帜,插遍整个中原大地!”

    nbsp将领们纷纷附和,气氛非常热烈。可赵普却坐在角落,看着意气风发的赵光义,心里满是担忧——赵光义刚灭了北汉,就急于再次北伐,根本没有考虑到宋军已经疲惫不堪,粮草也所剩无几。这样下去,很可能会重蹈高粱河之战的覆辙。

    nbsp果然,庆功宴结束后,赵光义就下旨,率领大军北上,准备再次北伐契丹。曹彬、潘美等将领纷纷劝谏,说士兵们已经连续征战了几个月,需要休整,粮草也需要补充,可赵光义根本听不进去。

    nbsp“朕好不容易灭了北汉,士气正盛,此时北伐,定能一举成功!”赵光义对着将领们怒吼,“你们若再敢动摇军心,朕就治你们的罪!”

    nbsp将领们不敢再劝,只能硬着头皮率领军队北上。赵普看着大军离去的背影,叹了口气——他知道,一场新的灾难,正在等着大宋。

    nbsp而在汴梁的“陇西郡公府”里,李煜也听到了大宋灭了北汉的消息。他坐在窗前,看着院中的落叶,沉默了许久。小周后走到他身边,轻声说道:“大宋灭了北汉,统一了中原,往后只会更加强大。咱们的日子,怕是会更难了。”

    nbsp李煜点了点头,拿起桌上的笔,在纸上写下“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他想起南唐建国四十多年,疆域辽阔,可如今却成了大宋的一部分。他又想起自己的父亲李璟,想起南唐的百姓,眼泪忍不住掉下来,滴在纸上,晕开了墨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他继续写着,笔尖颤抖,“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nbsp写完后,李煜看着这首《破阵子》,再也忍不住,失声痛哭。小周后连忙上前,抱住他,轻声安慰。可她心里清楚,李煜的悲伤,不仅仅是为了南唐,更是为了自己——他知道,大宋越强,赵光义就越容不下他这个前朝君主,大宋越弱,咱们反而可能被当成“筹码”,可这乱世里的筹码,终究还是任人摆布的命。”他拿起桌上的笔,在纸上写下“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笔尖停顿片刻,又添上“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这醉乡,竟成了他唯一能逃避现实的地方。

    nbsp小周后看着纸上的词句,眼圈泛红,伸手轻轻握住他的手:“陛下,就算日子再难,咱们也要活下去。只要活着,说不定还有再见金陵的一天。”

    nbsp李煜苦笑,将笔放下:“再见金陵?恐怕只能在梦里了。赵光义连自己的侄子都容不下,又怎会容得下我这个前朝君主?你看他北伐惨败后,急于用德昭的死立威,往后只会更猜忌、更狠辣。咱们往后说话、做事,都要更小心才是。”

    nbsp他的话很快就得到了印证。没过多久,宫里就传来旨意,命李煜入宫赴宴。小周后听到消息,脸色瞬间发白:“陛下,这宴会不会是鸿门宴吧?赵光义刚丢了颜面,说不定会拿您出气。”

    nbsp李煜也心里发慌,却只能强装镇定:“他若想杀我,不必用设宴的法子。或许是想看看我有没有异动,或许是想羞辱我。无论如何,我都得去。”他整理了一下衣衫,又叮嘱小周后,“我走后,你别出门,也别跟任何人谈论朝政,等我回来。”

    nbsp小周后含泪点头,看着李煜跟着传旨太监走出院门,直到他的背影消失在巷口,才忍不住靠在门框上落泪——她总觉得,每一次分离,都可能是永别。

    nbsp李煜跟着太监走进皇宫,穿过层层宫墙,来到御花园的澄瑞亭。赵光义早已坐在亭中,身边陪着几个宠臣,桌上摆满了酒菜。见李煜进来,赵光义放下酒杯,似笑非笑地看着他:“陇西郡公来了?快坐。今日召你来,是想跟你聊聊诗词——朕听说,你最近又有新作,写得很不错啊。”

    nbsp李煜连忙跪倒在地,行了君臣之礼:“臣只是闲来无事,随便写写,不敢在陛下面前班门弄斧。”

    nbsp“哦?随便写写都能流传开来,可见你的才华确实出众。”赵光义示意他起身坐下,又命人给李煜倒酒,“朕听说,你在府里常写‘故国‘江山之类的词句,是不是还在怀念南唐啊?”

    nbsp李煜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连忙解释:“陛下明鉴!臣如今是大宋的臣子,心里只有陛下和大宋,那些词句不过是触景生情,绝无怀念故国之意!”

    nbsp赵光义冷笑一声,端起酒杯抿了一口:“触景生情?朕倒想听听,你是触了什么景,生了什么情。不如你当场作一首词,让朕和诸位大臣听听?”

    nbsp李煜知道,这是赵光义在故意刁难他。他定了定神,目光扫过亭外的残荷,又想起自己的处境,缓缓开口:“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nbsp词刚念完,亭内一片寂静。赵光义身边的宠臣想开口斥责他“满是哀怨,心怀不满”,却被赵光义抬手拦住。赵光义看着李煜,语气冰冷:“‘多少泪珠何限恨,你这恨,是恨朕灭了南唐,还是恨自己成了阶下囚?”

    nbsp李煜吓得连忙起身,再次跪倒在地:“臣不敢有恨!臣只是感念陛下的恩德,让臣能在汴梁安身,臣的眼泪,是感激的眼泪!”

    nbsp“感激?”赵光义哈哈大笑,声音里满是嘲讽,“你若真感激,就该好好听话,别再写那些煽情的词句。朕可以留你一条命,也可以随时取走你的命——你最好记住这一点。”

    nbsp这场宴席,成了一场羞辱。赵光义故意让李煜陪酒,还让乐师演奏南唐的乐曲,看着李煜强颜欢笑、手足无措的模样,笑得前仰后合。直到傍晚,李煜才被允许离开皇宫。他走出宫门,晚风一吹,酒意上涌,脚步踉跄,心里满是屈辱和悲愤——他就像一只被人玩弄的猴子,连最基本的尊严都没有。

    nbsp回到府中,小周后见他脸色苍白,满身酒气,连忙上前扶住他:“陛下,您没事吧?赵光义有没有为难您?”

    nbsp李煜摇了摇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紧紧抱住小周后,眼泪忍不住掉下来。小周后也跟着哭,两人在空荡荡的院子里,相拥着度过了一个漫长的夜晚。

    nbsp而此时的皇宫里,赵光义正在御书房与赵普商议国事。赵光义脸色阴沉:“李煜这贼子,表面顺从,心里却满是怨恨。今日宴席上,他那首词里的‘恨,傻子都能听出来。留着他,始终是个隐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赵普皱了皱眉:“陛下,李煜如今就是个阶下囚,没有兵权,也没有支持者,掀不起什么风浪。若杀了他,天下人会说陛下容不下一个亡国之君,有损陛下的名声。不如继续软禁他,让他安分守己。”

    nbsp赵光义沉默了片刻,点了点头:“你说得有道理。不过,得加强对他的监视,他写的每一首词、说的每一句话,都要如实禀报给朕。另外,你再去查查,朝中还有哪些人私下里同情李煜,或者对朕不满,一旦发现,立刻处置。”

    nbsp“臣遵旨!”赵普躬身行礼,心里却暗暗叹气——赵光义的猜忌心越来越重,这样下去,朝中人人自危,绝非国家之福。

    nbsp时间很快就到了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七月。赵光义虽然在高粱河之战中惨败,但他并不甘心,又开始筹划攻打北汉。北汉背靠契丹,一直是大宋的心头大患,若能灭了北汉,不仅能消除北方的威胁,还能提振士气,挽回北伐失利的颜面。

    nbsp赵普得知后,连忙找到赵光义,劝谏道:“陛下,高粱河之战刚结束,宋军元气大伤,士兵们士气低落,粮草也还没囤积充足,此时攻打北汉,恐怕不是最佳时机。而且北汉有契丹撑腰,咱们若攻打北汉,契丹很可能会再次出兵援助,到时候咱们又会陷入两面作战的困境。”

    nbsp赵光义却摇了摇头:“朕意已决!高粱河之战的失败,让朕颜面尽失,也让朝中大臣对朕心存疑虑。只有灭了北汉,才能证明朕的能力,让天下人信服。至于契丹,他们去年刚打赢一场,肯定以为咱们不敢再出兵,咱们正好趁这个机会,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nbsp他不顾赵普的反对,下旨召集将领,商议攻打北汉的事宜。大将曹彬再次劝谏:“陛下,北汉都城太原城防坚固,易守难攻。太祖在位时,曾三次攻打北汉,都没能成功,就是因为太原城太难打,而且契丹援军来得快。咱们若要攻打北汉,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尤其是要防止契丹援军。”

    nbsp赵光义说道:“朕已经想好了对策。曹彬,你率领十万大军,主攻太原;潘美,你率领五万大军,驻守雁门关,阻止契丹援军南下;郭进,你率领三万大军,在石岭关设伏,截断契丹援军的退路。只要能挡住契丹援军,太原城迟早会被咱们攻破!”将领们见赵光义决心已定,也不再劝

    nbsp三、nbsp雍熙北伐再失利,杨业血洒陈家谷(公元986年)

    nbsp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辽景宗耶律贤驾崩,年仅十二岁的辽圣宗耶律隆绪继位,其母萧太后临朝听政。消息传到汴梁,赵光义大喜过望——他认为契丹主少国疑,萧太后一介女流,肯定无法掌控朝局,这是北伐契丹、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最佳时机。

    nbsp他立刻召集大臣,商议北伐之事。赵普再次劝谏:“陛下,萧太后虽为女子,却颇有谋略,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等契丹名将也还在,契丹的国力并未削弱。咱们若贸然北伐,恐怕会再次失利。”

    nbsp可赵光义根本听不进去,他说道:“契丹主少国疑,朝局不稳,这是天赐良机!朕若错过这个机会,日后再想收复幽云,就难了!”他不顾赵普的反对,下旨任命曹彬为东路军主帅,率领十万大军,从雄州(今河北雄县)出发,直取幽州;任命田重进为中路军主帅,率领五万大军,从定州(今河北定州)出发,攻打蔚州(今河北蔚县);任命潘美为西路军主帅,杨业为副帅,率领五万大军,从雁门关出发,攻打云州(今山西大同)等州郡,三路大军会师幽州,一举收复幽云十六州——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雍熙北伐”。

    nbsp杨业本是北汉名将,北汉灭亡后归降大宋,因精通兵法,骁勇善战,被封为代州刺史,负责镇守雁门关。他对契丹的兵力和战术非常了解,得知自己被任命为西路军副帅,心里有些担忧——他知道契丹军队的强悍,也知道赵光义急于求成,这场北伐恐怕不会顺利。

    nbsp临行前,杨业找到潘美,说道:“潘将军,西路军的任务是攻打云州、朔州(今山西朔州)等州郡,这些地方都是契丹的重镇,城防坚固,不易攻打。而且耶律斜轸很可能会率领契丹援军前来,咱们必须小心应对。我建议,咱们先派人侦察契丹军队的动向,再制定作战计划,不要急于进攻。”

    nbsp潘美却摇了摇头:“杨将军,陛下下旨,要咱们尽快拿下云州、朔州等州郡,与东路军、中路军会师幽州。咱们若迟迟不进攻,就是违抗圣旨。你放心,契丹主少国疑,萧太后一个女人,能有什么本事?咱们定能一举拿下这些州郡!”

    nbsp杨业还想再劝,可潘美根本不听,执意要率领大军进攻云州。杨业无奈,只能跟着潘美出发。

    nbsp西路军起初进展顺利,很快就攻占了云州、朔州、寰州(今山西朔州东)、应州(今山西应县)等州郡,俘虏了不少契丹士兵。潘美非常高兴,连忙派人向赵光义报捷,还在军中吹嘘自己的战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可就在这时,东路军却出了问题。曹彬率领的东路军虽然兵力雄厚,却因为粮草供应不上,又遭遇耶律休哥率领的契丹援军的骚扰,士气渐渐低落。曹彬想率军撤退,等待粮草供应,可赵光义却下旨,要他继续进军,尽快与中路军、西路军会师。

    nbsp曹彬不敢违抗圣旨,只能硬着头皮率领军队前进。耶律休哥抓住这个机会,率领契丹大军,对东路军发起了猛攻。东路军本就疲惫不堪,又缺乏粮草,根本抵挡不住契丹军队的进攻,很快就崩溃了,死伤无数,粮草和武器也都被契丹军队缴获。

    nbsp东路军惨败的消息传到中路军和西路军,军心大乱。田重进率领的中路军不敢再前进,只能撤退。而西路军则陷入了困境——耶律斜轸率领十万契丹大军,已经逼近朔州,准备收复被宋军攻占的州郡。

    nbsp潘美得知消息后,非常害怕,连忙召集将领商议对策。杨业说道:“如今东路军、中路军都已撤退,咱们西路军孤军深入,若与耶律斜轸率领的契丹大军正面交战,必败无疑。我建议,咱们先放弃云州、朔州等州郡,率领大军撤退,同时把这些州郡的百姓迁往大宋境内,以免他们被契丹军队屠杀。”

    nbsp可监军王侁却站出来,反驳道:“杨将军,你这是畏敌怯战!咱们西路军攻占了这么多州郡,立下了这么多战功,如今却要放弃,这不是丢大宋的脸吗?你本是北汉降将,是不是还想着契丹,故意不想打仗?”

    nbsp杨业气得浑身发抖,他指着王侁,怒声说道:“我杨业并非畏敌怯战!我是为了大宋的士兵和百姓着想!若与契丹军队正面交战,咱们的士兵会死伤惨重,百姓也会遭殃!我杨业对大宋忠心耿耿,绝无二心!”

    nbsp“忠心耿耿?”王侁冷笑一声,“既然你忠心耿耿,就该率领军队,与契丹军队决一死战,收复幽州,为大宋立功!若你不敢去,就是有异心!”

    nbsp潘美站在一旁,沉默不语。他知道杨业的建议是对的,可他也怕被赵光义治罪,更怕被王侁诬陷为“畏敌怯战”。最终,他选择了支持王侁,说道:“杨将军,王监军说得对,咱们不能放弃已经攻占的州郡。你率领军队,前去朔州,抵挡耶律斜轸的契丹大军,我会率领大军在后接应你。”

    nbsp杨业知道,潘美这是在逼他去死。他看着潘美和王侁,眼里满是失望和悲愤:“好!我去!可我有一个请求——你们一定要在陈家谷(今山西宁武北)设下埋伏,等我把契丹军队引到陈家谷,你们就出兵接应,否则我的士兵们,都会死无葬身之地!”

    nbsp潘美连忙点头:“杨将军放心!我定会在陈家谷设下埋伏,等你引兵前来,就立刻出兵接应!”王侁也在一旁附和,脸上却带着一丝不屑——他根本不信杨业能把契丹军队引到陈家谷,更觉得杨业是想趁机逃跑。

    nbsp杨业无奈,只能率领自己的数千亲信士兵,朝着朔州方向出发。临行前,他看着自己的儿子杨延玉,眼里满是不舍:“延玉,此战凶险,你若怕了,就留在营中,不必随我前往。”

    nbsp杨延玉却摇了摇头,语气坚定:“父亲,我是杨家儿郎,自当与父亲共生死!就算战死,也绝不当逃兵!”其他士兵也纷纷表示,愿意跟随杨业,与契丹军队决一死战。

    nbsp杨业看着手下的士兵,眼眶泛红,他翻身上马,高声说道:“好!咱们杨家军,从来没有孬种!今日,咱们就为大宋而战,就算死,也要死得轰轰烈烈!”说完,他率领大军,朝着朔州疾驰而去。

    nbsp很快,杨业的军队就与耶律斜轸率领的契丹大军相遇。耶律斜轸早就听说过杨业的威名,知道他骁勇善战,不敢轻敌,下令契丹军队摆开阵势,准备与杨业决战。

    nbsp杨业知道自己兵力悬殊,不能硬拼,只能采用游击战术,不断骚扰契丹军队,试图将他们引到陈家谷。他率领士兵,一会儿进攻,一会儿撤退,契丹军队被打得晕头转向,耶律斜轸见状,怒不可遏,下令全军追击。

    nbsp杨业见耶律斜轸上钩,心中大喜,率领士兵朝着陈家谷方向撤退。一路上,契丹军队紧追不舍,杨业的士兵们不断有人倒下,可他们依旧咬牙坚持,朝着陈家谷前进。

    nbsp可就在杨业率领军队快要抵达陈家谷时,却发现谷中空无一人——潘美和王侁根本没有在这里设下埋伏!

    nbsp杨延玉气得浑身发抖:“父亲!潘美和王侁骗了我们!他们根本没有来接应我们!”

    nbsp杨业看着空荡荡的陈家谷,心彻底凉了。他知道,潘美和王侁肯定是听到了东路军惨败的消息,害怕被契丹军队打败,早就率领大军撤退了。他苦笑一声,说道:“罢了!既然他们不仁,就别怪咱们不义!今日,咱们就战死在这里,让天下人知道,杨家军是忠于大宋的!”

    nbsp说完,杨业率领剩余的士兵,转过身,朝着契丹军队发起了猛攻。他手持长枪,身先士卒,杀死了无数契丹士兵。杨延玉也不甘示弱,率领士兵奋勇杀敌,可契丹军队人数太多,杨家军的士兵们一个个倒下,很快就只剩下杨业和杨延玉父子两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耶律斜轸看着浑身是血的杨业,高声喊道:“杨业!你已经无路可退了!若你归降契丹,我保你荣华富贵!”

    nbsp杨业冷笑一声,说道:“我杨业是大宋的臣子,宁死也不会归降契丹!你休想让我背叛大宋!”说完,他举起长枪,朝着耶律斜轸冲去。

    nbsp耶律斜轸见状,下令士兵放箭。无数支箭朝着杨业射来,杨业躲闪不及,身上中了数箭,倒在地上。杨延玉见父亲受伤,连忙冲过去,想保护父亲,却被契丹士兵一刀砍中,当场身亡。

    nbsp杨业看着儿子的尸体,悲痛欲绝,他挣扎着想要站起来,却又被几支箭射中。耶律斜轸走到他身边,说道:“杨业,你这又是何苦?若你归降,何至于落得如此下场?”

    nbsp杨业看着耶律斜轸,眼里满是仇恨:“我杨业今日战死,可大宋的士兵们不会忘记我!总有一天,大宋会收复幽云十六州,灭了你们契丹!”说完,他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朝着身边的一块巨石撞去,当场气绝身亡。

    nbsp一代名将杨业,就这样血洒陈家谷,享年五十五岁。他的事迹,很快就传遍了大宋,百姓们无不悲痛欲绝,纷纷为他哀悼。而潘美和王侁,却因为害怕被赵光义治罪,隐瞒了杨业战死的真相,还诬陷杨业“畏敌怯战,故意投降契丹”。

    nbsp赵光义得知杨业战死的消息后,非常生气,他下令彻查此事。很快,杨业的部下就把事情的真相告诉了赵光义——潘美和王侁不仅没有在陈家谷设下埋伏,还故意诬陷杨业。

    nbsp赵光义怒不可遏,下旨将王侁革职流放,将潘美降职为检校太保,同时追封杨业为太尉、大同军节度使,厚葬了他,还提拔了杨业的儿子杨延朗、杨延浦等人为官,让他们继承父亲的遗志,继续为大宋效力。

    nbsp可即便如此,也无法挽回雍熙北伐的惨败。东路军、中路军、西路军纷纷撤退,宋军损失惨重,不仅没能收复幽云十六州,还丢失了之前攻占的云州、朔州等州郡,元气大伤。

    nbsp赵光义坐在御座上,看着手中的战报,脸色苍白。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精心策划的雍熙北伐,会以这样的结局收场。朝中大臣们虽然不敢明着指责他,却也私下里议论纷纷,对他的不满越来越强烈。

    nbsp赵普再次找到赵光义,劝谏道:“陛下,如今宋军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北伐。咱们应该停止对外征战,专心治理国家,整顿朝局,囤积粮草,训练军队,等国力强盛后,再考虑收复幽云十六州的事。”

    nbsp赵光义沉默了许久,终于点了点头:“你说得对。朕确实太急于求成了,才导致了今日的惨败。从今往后,朕会停止北伐,专心治理国家。”

    nbsp可他心里却并不甘心——他两次北伐都以惨败告终,不仅没能收复幽云十六州,还损兵折将,丢尽了颜面。他暗暗发誓,总有一天,他一定要率领大军,再次北伐契丹,收复幽云十六州,完成太祖和自己的心愿。

    nbsp而在汴梁的“陇西郡公府”里,李煜也听到了雍熙北伐惨败和杨业战死的消息。他坐在窗前,看着院中的落叶,沉默了许久。小周后走到他身边,轻声说道:“大宋两次北伐都以惨败告终,国力大损。不知道这对咱们来说,是好是坏。”

    nbsp李煜摇了摇头,语气悲凉:“大宋国力再损,也比南唐强大。赵光义两次北伐失利,心里肯定充满了怨恨,他很可能会把这种怨恨发泄在咱们这些亡国之君身上。咱们往后的日子,恐怕会更难过了。”

    nbsp他的话很快就得到了印证。没过多久,宫里就传来旨意,将李煜的爵位从“陇西郡公”降为“违命侯”,还加强了对他的监视——不仅门口的守卫增加了一倍,连他府中的下人,都换成了赵光义的亲信。

    nbsp李煜知道,赵光义这是在发泄心中的不满,也是在进一步试探他。他不敢再轻易写词,也不敢与任何人谈论朝政,只能每天在府中发呆,看着院中的花草,思念着南唐的日子。

    nbsp小周后看着他日渐憔悴的模样,心里非常心疼。她每天变着法子给李煜做他爱吃的饭菜,陪着他说话,试图让他开心起来。可李煜却始终郁郁寡欢,脸上再也没有了往日的笑容。

    nbsp这天,李煜看着窗外的月亮,突然想起了在南唐的日子。那时,他还是南唐的国主,能在月下与小周后赏梅饮酒,能与文人墨客吟诗作对。可如今,他却成了大宋的阶下囚,连最基本的自由都没有。

    nbsp他忍不住拿起笔,在纸上写下“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写完后,他又继续写道:“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nbsp这首《虞美人》,成了李煜最后的绝唱。他写完后,看着纸上的词句,忍不住落下泪来——他知道,这首词一旦被赵光义看到,他肯定会性命不保。可他实在忍不住,只能将自己的悲苦,全部倾注在这首词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果然,没过多久,这首《虞美人》就被府中的下人传给了赵光义。赵光义看着词稿,尤其是“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两句,气得浑身发抖:“李煜这贼子,都成了阶下囚,还敢怀念故国,抒发怨恨!朕留着他,就是养虎为患!”

    nbsp他立刻下旨,派使者前往李煜的府中,赐给他一壶毒酒。

    nbsp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七夕,恰逢李煜四十二岁生日。使者带着毒酒,来到了李煜的府中。李煜看着那壶毒酒,心里非常清楚——自己的死期到了。

    nbsp小周后见状,连忙上前,想阻止李煜喝酒,却被李煜拦住。他看着小周后,眼里满是愧疚和不舍:“爱妃,对不起,我不能再陪你了。这几年,让你跟着我受苦了。若有来生,我一定不会再做君主,只愿与你做一对平凡的夫妻,相守一生。”

    nbsp小周后早已哭得泪流满面,她紧紧抱住李煜:“陛下,我不要来生,我只要你活着!咱们一起逃吧,就算逃到天涯海角,我也愿意跟着你!”

    nbsp李煜摇了摇头:“咱们逃不掉的。赵光义早就布下了天罗地网,咱们根本逃不出汴梁。爱妃,你要好好活下去,就算为了我,也要好好活下去。”

    nbsp说完,他拿起毒酒,一饮而尽。毒酒入喉,很快就发作起来,李煜的腹中绞痛如刀割,浑身抽搐不止。他躺在小周后的怀里,气息越来越微弱,眼神却依旧看着小周后,似乎想把她的模样,永远记在心里。

    nbsp“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喃喃地念着自己写的词句,声音越来越轻,最终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nbsp一代词宗李煜,就这样在七夕这天,结束了自己悲苦的一生。小周后抱着李煜的尸体,哭得撕心裂肺。她知道,李煜死了,她的天也塌了。没过多久,小周后也因为悲伤过度,郁郁而终。

    nbsp李煜和小周后的死,在汴梁引起了不小的震动。百姓们虽然不敢明着悼念他们,却在私下里为他们哀悼。而赵光义,却因为除掉了李煜这个“隐患”,心里非常得意。他下旨,将李煜以诸侯之礼安葬在洛阳邙山,将小周后与李煜合葬在一起。

    nbsp可他没想到,李煜的词,却流传了下来,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而他自己,却因为猜忌、狠辣,尤其是赐死李煜、强幸小周后的行为,被后人所诟病。

    nbsp雍熙北伐的惨败和李煜的死,成为了大宋历史上的两个重要节点。前者让大宋彻底失去了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机会,也让大宋的国力受到了严重的削弱;后者则让大宋的“仁政”形象大打折扣,也让赵光义的名声越来越差。

    nbsp赵普看着这一切,心里满是担忧。他知道,大宋的朝局,还有很多隐患——赵光义的猜忌心越来越重,宗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边境的威胁也越来越大。他不知道,大宋的未来,会走向何方。

    nbsp而此时的契丹,却因为两次打败大宋,国力越来越强盛。萧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开始整顿朝局,训练军队,准备南下攻打大宋,夺取更多的土地和财富。大宋和契丹之间的战争,还远远没有结束。

    nbsp赵光义会如何应对契丹的威胁?大宋的朝局又会如何发展?杨业的儿子们,是否会继承父亲的遗志,为大宋效力?这所有的故事,都藏在接下来的岁月里。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喜欢。

第1章 汴梁雪夜:龙椅下的刀光与囚笼里的诗魂[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