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章 蜀地余波扰朝局,杨六郎智守莫州(公元990-994年)[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闪舞小说]https://m.35xsla.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恩因为这次立功,被封为顺州防御使。

    nbsp可赵普心里还是很担忧,他找到赵光义,说道:“陛下,蜀地两次发生叛乱,都是因为百姓负担太重,贪官污吏太多。咱们虽然平定了叛乱,可要是不彻底解决这些问题,蜀地还会发生叛乱。臣建议,在蜀地推行更宽松的政策,减轻百姓的赋税,严惩贪官污吏,让百姓能安居乐业。”

    nbsp赵光义点了点头:“你说得对。传朕旨意,在蜀地推行‘均税法,按照百姓的土地多少,征收赋税,减轻百姓的负担;同时,派大臣去蜀地严查贪官污吏,凡是欺压百姓、贪污受贿的,一律严惩不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张咏接到旨意后,立刻在蜀地推行“均税法”。他亲自带着官员们走遍蜀地的各个州县,丈量土地,登记人口,按照土地的肥沃程度和百姓的家庭情况,制定合理的赋税标准。以前那些地主豪强隐瞒土地、转嫁赋税给农民的情况,被彻底杜绝了。

    nbsp有个叫刘三的农民,家里有三亩薄田,以前每年要交的赋税比地主家还多,只能靠借高利贷过日子。推行“均税法”后,他的赋税减少了一半,不仅不用借高利贷,还能攒下些粮食。他特意带着自家种的粮食,跑到张咏的官署,跪在地上哭着说:“张大人,您真是咱们的再生父母啊!以前俺们家连饭都吃不饱,现在终于能吃上饱饭了!”

    nbsp张咏连忙扶起他,笑着说:“老乡,快起来!这都是陛下的恩典,也是咱们应该做的。你好好种地,将来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nbsp除了推行“均税法”,张咏还在蜀地兴修水利、开办学校。他组织百姓疏通了淤塞的河流,修建了灌溉农田的水渠,蜀地的粮食产量一下子提高了不少;他还在每个州县都开办了学校,让农民的孩子也能读书识字。蜀地的百姓们对张咏感激涕零,纷纷在自家门口挂上张咏的画像,早晚祭拜。

    nbsp消息传到汴梁,赵光义心里很是欣慰。他对赵普说:“张咏真是个难得的人才!有他在蜀地,朕就放心了。”

    nbsp赵普笑着说:“陛下慧眼识珠,选对了人。蜀地稳定了,大宋的粮仓就保住了,咱们也能有更多的精力去应对边境的事了。”

    nbsp可边境的事,还是让赵光义很头疼。虽然大宋和契丹达成了和平协议,每年给契丹岁币,但契丹并没有完全遵守协议,还是时不时地派小股骑兵骚扰大宋的边境,抢些粮食和财物。莫州作为大宋北方的门户,更是首当其冲。

    nbsp杨延昭每天都要率领士兵们在莫州边境巡查,防备辽军的骚扰。这天,他正在边境巡查,突然看到远处有一支辽军骑兵,大约有一千人,正朝着莫州方向赶来,看样子是想偷袭莫州的粮仓。

    nbsp杨延昭立刻下令:“兄弟们,辽军想偷袭咱们的粮仓,咱们不能让他们得逞!周信,你率领五百士兵,去粮仓附近埋伏,等辽军靠近,就发动进攻;王贵,你率领三百士兵,绕到辽军的后面,截断他们的退路;我率领剩余的士兵,从正面进攻辽军,咱们前后夹击,定能打败他们!”

    nbsp将领们领了命,纷纷率领士兵出发。辽军骑兵很快就到了粮仓附近,他们见粮仓外没有多少守卫,心里很是得意,纷纷下马,准备去抢粮食。

    nbsp就在这时,周信率领的五百士兵从埋伏的地方冲了出来,高声喊道:“辽军贼子,哪里跑!”

    nbsp辽军士兵毫无防备,顿时乱作一团。他们连忙上马,想逃跑,可王贵率领的三百士兵已经绕到了他们的后面,堵住了他们的退路。杨延昭也率领士兵从正面冲了过来,手持长枪,朝着辽军士兵刺去。

    nbsp“兄弟们,杀了辽军,保护粮仓!”杨延昭高声喊道。

    nbsp宋军士兵们士气大振,纷纷朝着辽军冲去。辽军士兵被夹在中间,根本无法抵抗,只能拼死突围。可宋军士兵们死死地缠住他们,不让他们逃跑。没过多久,辽军士兵就死伤惨重,剩下的士兵见大势已去,纷纷下马投降。

    nbsp这场战斗,宋军大获全胜,不仅保住了粮仓,还缴获了大量的战马和武器。杨延昭下令,将投降的辽军士兵押回莫州,好好招待他们——他知道,这些辽军士兵大多是普通百姓,被契丹贵族强迫来打仗的,并不是真心想跟大宋为敌。

    nbsp晚上,杨延昭在莫州的官署里,设宴招待投降的辽军士兵。他亲自给士兵们倒酒,说道:“兄弟们,你们都是普通百姓,被契丹贵族强迫来打仗,辛苦了。只要你们愿意,就留在莫州,跟咱们一起种地、当兵,咱们大宋不会亏待你们;要是你们想回家,我也不拦着,会给你们足够的粮食和盘缠,让你们平安回家。”

    nbsp投降的辽军士兵们听了,都很感动。一个叫耶律阿古拉的士兵,忍不住哭了起来:“杨将军,您真是个好人!我们在契丹,每天都吃不饱饭,还要被贵族们打骂,被迫来打仗。我们早就不想跟大宋为敌了,要是能留在莫州,我们愿意为您效力,为大宋效力!”

    nbsp其他士兵也纷纷附和:“我们愿意留在莫州,为杨将军效力!”

    nbsp杨延昭大喜过望,说道:“好!既然你们愿意留在莫州,那咱们以后就是兄弟了。明天我就派人给你们安排住处,给你们分发粮食和衣物,你们好好休息几天,然后跟咱们一起训练、守城。”

    nbsp就这样,一千多名辽军士兵留在了莫州,成为了宋军的一员。他们熟悉契丹的战术和地形,在之后的边境防御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nbsp消息传到汴梁,赵光义很是惊讶。他没想到杨延昭居然能让辽军士兵投降,还留在莫州为大宋效力。他对赵普说:“杨延昭这小子,还真有办法!居然能让辽军士兵为咱们大宋效力,看来朕没看错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赵普笑着说:“陛下,杨将军不仅能征善战,还很有谋略和仁心。他这样做,不仅增强了莫州的兵力,还能让更多的辽军士兵知道咱们大宋的仁厚,以后契丹再想派士兵来攻打咱们,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

    nbsp赵光义点了点头:“你说得对。传朕旨意,表扬杨延昭,赏他黄金三十两,锦缎二百匹,同时允许他在莫州招募辽军投降的士兵,扩充兵力。”

    nbsp杨延昭接到旨意后,心里很是高兴。他更加用心地治理莫州,训练士兵。莫州的兵力越来越强,边境也越来越稳定。契丹虽然还是时不时地派小股骑兵骚扰,但每次都被杨延昭率领的宋军打退,再也不敢轻易来犯。

    nbsp可杨延昭心里,还是记着父亲的仇。他知道,潘美虽然之前在蜀地叛乱平定后没有犯错,但去年害父亲的事,他始终不能原谅。他一直在等机会,想让潘美为他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

    nbsp机会很快就来了。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冬天,潘美奉命率领大军,前往并州(今山西太原)驻守。他路过莫州时,特意去拜访杨延昭——他知道杨延昭心里记着仇,想趁机缓和一下两人的关系。

    nbsp杨延昭得知潘美来了,心里很是愤怒。他本想不见潘美,但又觉得这是个报仇的好机会,就下令让潘美进来。

    nbsp潘美走进杨延昭的官署,看到杨延昭坐在椅子上,脸色冰冷,心里很是尴尬。他连忙上前,说道:“杨将军,好久不见,你还好吗?”

    nbsp杨延昭没有起身,冷冷地说:“潘将军,你不好好在汴梁待着,来莫州干什么?是来看我这个‘仇人的儿子,还是想再害我一次?”

    nbsp潘美脸色一阵红一阵白,连忙说道:“杨将军,过去的事,都是我的错。我知道我对不起你父亲,也对不起你。我这次来,是想向你道歉,希望你能原谅我。”

    nbsp“原谅你?”杨延昭冷笑一声,“我父亲在陈家谷战死,都是因为你见死不救!我弟弟杨延玉也死在了那里!你让我怎么原谅你?你害死了我父亲和弟弟,这笔账,我迟早要跟你算!”

    nbsp潘美叹了口气,说道:“杨将军,我知道我现在说什么都没用。但我真的很后悔,我后来也多次向陛下请罪,希望能弥补我的过错。这次我奉命去并州驻守,要是以后有机会,我愿意跟你一起上战场,为你父亲报仇,为大宋杀敌。”

    nbsp杨延昭看着潘美,心里很是复杂。他知道潘美说的是实话,可他心里的仇恨,还是无法释怀。他沉默了许久,说道:“潘将军,我不会原谅你。但我也不会现在就跟你算账,我会让你在战场上赎罪。要是你以后在战场上敢再临阵脱逃、见死不救,我定不会饶你!”

    nbsp潘美点了点头,说道:“谢谢你,杨将军。我一定会在战场上赎罪,不会让你失望。”

    nbsp说完,潘美转身离开了杨延昭的官署。杨延昭看着潘美的背影,心里暗暗发誓:“爹,弟弟,我一定会让潘美为他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我也一定会完成你们的遗愿,收复幽云十六州,为大宋争光!”

    nbsp时间很快就到了至道元年(公元995年)。这年春天,大宋的国内局势渐渐稳定,蜀地没有再发生叛乱,边境也因为杨延昭的防守,变得越来越稳定。赵光义终于有时间关注北伐的事了——他已经等了很多年,想收复幽云十六州,成为一代明君。

    nbsp他召集大臣们开会,商议北伐的事。“陛下,现在大宋的国内局势稳定,边境也相对平静,是时候北伐契丹,收复幽云十六州了!”李继隆站出来,主动请缨,“臣愿率领大军,北伐契丹,定能收复幽云十六州,为陛下争光!”

    nbsp杨延昭也跟着站出来:“臣同意李将军的看法!臣愿随李将军出征,为父亲报仇,为大宋杀敌,收复幽云十六州!”

    nbsp赵普捋着胡子,开口说道:“陛下,现在确实是北伐的好时机。契丹虽然实力强大,但他们内部也有矛盾——萧太后虽然掌权,但辽圣宗已经长大了,想亲自主政,两人之间肯定有摩擦。咱们可以趁这个机会,北伐契丹,定能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nbsp赵光义点了点头,心里很是激动。他说道:“好!朕决定,明年春天,北伐契丹!传朕旨意,李继隆,你负责训练大军,囤积粮草;杨延昭,你负责监视契丹的动向,收集情报;潘美,你负责驻守并州,作为后援,随时准备支援北伐大军;赵普,你负责处理朝政,保证国内稳定。咱们各司其职,为北伐做好准备!”

    nbsp大臣们领了旨,纷纷开始行动。杨延昭回到莫州后,更加用心地收集契丹的情报。他派了很多间谍去契丹,了解契丹的兵力部署、粮草情况和内部矛盾。间谍们很快就传回了消息——契丹内部确实有矛盾,辽圣宗和萧太后因为权力分配的问题,经常发生争吵;而且契丹的粮草也不是很充足,因为去年冬天契丹发生了雪灾,很多牲畜都冻死了,百姓们也吃不饱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杨延昭把这些情报整理好,派人送往汴梁。赵光义看到情报后,心里更加激动——他知道,北伐的胜算又大了几分。他下令,加快北伐的准备工作,务必在明年春天,准时北伐契丹。

    nbsp可天有不测风云。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冬天,赵光义突然生病了。他的病情越来越严重,连朝都上不了,只能躺在皇宫里的病床上,由太医们诊治。

    nbsp大臣们都很担心赵光义的病情,尤其是赵普和李继隆。他们每天都去皇宫里探望赵光义,询问病情。赵光义看着大臣们,心里很是着急——他担心自己活不了多久,无法完成北伐的心愿,收复幽云十六州。

    nbsp他拉着赵普的手,虚弱地说:“赵宰相,朕恐怕不行了。北伐的事,就交给你和李将军、杨将军了。你们一定要帮朕完成心愿,收复幽云十六州,让大宋的旗帜,插遍整个中原大地!”

    nbsp赵普连忙说道:“陛下,您别担心,太医们一定会治好您的病的。北伐的事,我们会做好准备,等您病好了,再亲自指挥北伐大军,收复幽云十六州!”

    nbsp李继隆和杨延昭也跟着说道:“陛下,您一定要保重身体!我们会做好北伐的准备,等您病好了,再一起北伐契丹!”

    nbsp赵光义点了点头,闭上眼睛,陷入了昏迷。太医们连忙上前诊治,可赵光义的病情还是没有好转。

    nbsp消息传到莫州,杨延昭心里很是着急。他知道,赵光义是北伐的关键人物,要是赵光义出了意外,北伐的计划很可能会泡汤。他立刻写了一份奏折,派人送往汴梁,请求赵光义一定要保重身体,等病好了再北伐契丹。

    nbsp可赵光义的病情,还是越来越严重。至道三年(公元997年)三月,赵光义在汴梁的皇宫里驾崩,享年五十九岁。他临死前,留下遗诏,让他的三子赵恒继位,也就是后来的宋真宗。

    nbsp赵光义驾崩的消息,传遍了大宋的各个角落。百姓们纷纷为他哀悼,大臣们也都很伤心。杨延昭得知消息后,跪在莫州的城楼上,朝着汴梁的方向磕了三个头,哭着说:“陛下,您怎么就这么走了?您还没看到我们收复幽云十六州,还没完成您的心愿啊!”

    nbsp赵普和李继隆等人,按照赵光义的遗诏,拥立赵恒继位。赵恒继位后,尊赵光义为太宗皇帝,同时下令,暂停北伐的准备工作——他刚继位,国内局势还不稳定,而且他也没有赵光义那样的雄心壮志,不想轻易发动战争。

    nbsp杨延昭得知北伐计划暂停的消息后,心里很是失望。他站在莫州的城楼上,看着北方,心里暗暗发誓:“陛下,您放心,就算您不在了,我也会继续为收复幽云十六州而努力。我一定会完成您的心愿,完成我父亲的遗愿,让大宋的旗帜,插遍幽云十六州的每一寸土地!”

    nbsp而此时的契丹,萧太后得知赵光义驾崩,大宋新君继位,国内局势不稳定,心里很是得意。她知道,大宋现在没有精力北伐,她可以趁机整顿军队,囤积粮草,准备在合适的时候,再次率军南下,夺取大宋的土地。

    nbsp大宋和契丹之间的战争,还远远没有结束。杨延昭的北伐梦,也还没有实现。他不知道,自己还要等多久,才能等到北伐的机会,才能收复幽云十六州,为父亲报仇,为大宋争光。

    nbsp在汴梁的天波府里,佘太君正坐在祠堂里,看着杨业和杨延玉的牌位,默默流泪。她知道,自己的丈夫和儿子死得冤,自己的另一个儿子杨延昭,还在为报仇和收复幽云十六州而努力。可大宋的新君继位,北伐计划暂停,杨延昭的路,还很长很长。

    nbsp“老爷,延玉,你们在天有灵,就保佑咱们的延昭平安无事,保佑大宋能早日收复幽云十六州,为你们报仇雪恨吧!”佘太君对着牌位,轻声祈祷。

    nbsp月光透过窗户,照在祠堂里,牌位在月光下,显得格外肃穆。杨家将的故事,还在继续;大宋和契丹的战争,也还在继续。这天下,何时才能太平?幽云十六州,何时才能收复?这所有的疑问,都藏在接下来的岁月里。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喜欢。

第3章 蜀地余波扰朝局,杨六郎智守莫州(公元990-994年)[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