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历史盘点:给始皇帝剧透二世而亡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35章 苏轼: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闪舞小说]https://m.35xsla.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r/>    nbsp“抱歉抱歉,失态了!”

    nbsp谁知,他这话一出,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

    nbsp“哎,无妨无妨!咱们朝堂上素来是没那么多规矩的!”

    nbsp“是啊是啊,诗仙大人随性就好!”

    nbsp“诗仙大人坐着是否不舒服?小臣这里有内子绣的垫子,不妨拿去垫一垫吧!”

    nbsp李白差点怀疑自己进了个假的朝堂。

    nbsp殊不知,此时大唐朝野上下看他简直跟看吉祥物没啥区别了,那眼神何止慈爱可言!!

    nbsp——那可是万界科举大会的第一名哎!!

    nbsp他们家皇帝都没给本朝涨这么大的脸面!!!

    nbsp何况,能在文坛科举大会上夺得榜首,也已然证明了李白自身的实力。

    nbsp朝臣们多的是文人出身,哪儿还有不服的!

    nbsp若说曾经的李白,只是活在历史书上的盛世大唐代表性吉祥物,在实际生活中却并未有此待遇。

    nbsp那么现在便截然相反,他已然成了毋庸置疑的大唐朝野上下共同认可的活着的吉祥物了!!

    nbsp……

    nbsp在变法的这条道路上,王安石是渐行渐远,以至于终究和曾经的朋友们分道扬镳。

    nbsp他没给自己留回头路,也没打算回头。

    nbsp他看似站在高峰,受皇帝赏识又风头无两,但这条路,实在走的艰难。

    nbsp昔日赏识他的朋友前辈与他反目成仇,决裂者何止司马光一个?

    nbsp欧阳修早先带他入官场,分外欣赏,夸赞他‘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nbsp当他走上这条道路时,很多人谩骂他,天下苍生必为他所害此等诛心之言不胜枚举。

    nbsp欧阳修也来找他。

    nbsp“汝之变法过于激进,须知的急而成之,则为大害!!这个道理难道你会不知么?!”

    nbsp王安石怎么会不知?

    nbsp“缓而图之,则为大利;急而成之,则为大害……”

    nbsp他怎会不知?

    nbsp可是,他闭了闭眼,却仍然是赶走了欧阳修。

    nbsp“我意已决,不必再劝!若要阻碍我,尽去吧。”

    nbsp欧阳修怒而拂袖离去。

    nbsp王安石站在窗边,遥遥的看着北方天际,神色僵冷。

    nbsp他怕没有时间。

    nbsp曾巩早年也是王安石的朋友,甚至是他将王安石引荐给了欧阳修,带他踏入仕途。

    nbsp因变法事宜,也与他争吵了一番,从此彻底疏远,几乎不再往来。

    nbsp苏轼最开始持中立态度,但当王安石新法推行下去,也提出了批判。

    nbsp【“农田水利法扰民”】

    nbsp因此他尽管没明确表态,也被归为了反对王安石的党羽。

    nbsp但苏轼当时的本意确认只是实话实说,就事论事罢了。

    nbsp至于程颐程颢,这二位是理学奠基人,是儒家的卫道士,纯粹是看不惯王安石这幅儒法并修的法家嘴脸,骂他‘重利轻义。

    nbsp或是有意,或是无意,王安石到底走上了一条孤家寡人的不归路。

    nbsp亲友俱散,独行殉道。

    nbsp……

    nbsp……

    nbsp王安石一意孤行的往前走,已然闭目塞听,看不见脚下的路。

    nbsp途中,他明面上的‘伙伴背叛了他,把他拉下高台,自己站了上去。

    nbsp王安石为了保证变法的顺利施行,竟然选择了不肯再争,只请求对方要保证变法不出问题。

    nbsp【熙宁九年,王安石罢相。】

    nbsp王安石总是很焦虑的关注新法推行进度,然而神宗不受其扰,渐渐厌倦了他,也常避而不见。

    nbsp宋神宗仍然是认可新法,但却意识到下面官员们阴奉阳违的可怕,于是选择先推动官制改革。

    nbsp这个阶段史称元丰改制。

    nbsp但很可惜的是,改制没推行多久,边疆再乱,西夏大举进攻。

    nbsp此前朝野忙于新法的争吵,早就不知把练兵这事儿抛到哪九霄云外去了。

    nbsp不出预料的惨败了。

    nbsp神宗大受打击,处理完了战败赔款的事情没多久就郁郁而终了。

    nbsp再后来,太后高氏掌权了一阵子,启用了司马光。

    nbsp司马光上台后,竟是大笔一挥,将曾经王安石所有的变法主张全都废掉了。

    nbsp王安石得知后,脸色惨白。

    nbsp这几乎象征着二人彻底再没有挽回的机会,也象征着政斗到了一个白热化的阶段。

    nbsp司马光的政治理念和王安石截然不同。

    nbsp他认为宋朝当前的制度是相对合理的,只需要修补不需要改革。

    nbsp对边的策略则是‘以和代战,不主张练兵打仗。

    nbsp他是全然的保守主义,与王安石的激烈变法走了两个极端。

    nbsp再再后来,新帝赵煦,也就是宋哲宗上位。

    nbsp这位皇帝继承了先帝的野心,重新启用了变法派。

    nbsp司马光的法度又再次被取缔了。

    nbsp对百姓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nbsp你要么一条道走到黑,坚持一种也算是个法子,左摇右摆始终态度不坚定算是个怎么回事儿啊?!

    nbsp今天这个政策,明天那个政策,这么玩儿是吧?!

    喜欢。

第435章 苏轼: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