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727集:国际数字化技术趋势洞察[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闪舞小说]https://m.35xsla.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清晨六点,厂区的雾还没散尽,质检楼顶的探照灯在薄灰中划出两道斜斜的光柱,像玻璃切割机刚启动时的校准线。刘好仃踩着湿漉漉的水泥路走来,鞋底沾了点青苔,走一步轻“吱”一下,活像老式数据打印机卡纸前的预警。

    nbsp他没进办公室,先拐去了技术部的小会议室。门虚掩着,里面已经有人影晃动。小林正踮脚调整投影仪,白板前那张《全球玻璃智造技术演进趋势》的图表终于不再缩在墙角,而是铺满了整块主屏,曲线高高翘起,像一条正要腾空的龙。

    nbsp“提前半小时到?”刘好仃推门进来,顺手把保温杯放在桌角,“看来昨晚的会,真把大伙儿的神经接上电了。”

    nbsp小林回头一笑:“可不是嘛,小陈今早五点就发了封邮件,附了三篇德国玻璃协会的最新技术简报,标题一个比一个玄——《玻璃的自我诊断能力》《熔炉的梦境算法》《当传感器开始做梦》。”

    nbsp“梦?”刘好仃挑眉,“咱们的炉子要是真会做梦,估计也是梦见少加班。”

    nbsp两人笑完,人陆陆续续到齐了。刘好仃没急着开场,而是指着屏幕上的曲线末端:“还记得昨天我说的‘让系统学会喘气吗?其实,德国那帮人早就不是让机器喘气了,他们是给机器装了肺,还配了个AI呼吸教练。”

    nbsp他顿了顿,从文件夹里抽出一张打印纸,上面是上周跨国技术沙龙的照片截图,小张站在德国工厂的控制台前,背后大屏上跳动着一串波形图。

    nbsp“你们看这个,”他指着波形,“当时他们说,这是玻璃在冷却过程中‘情绪波动的实时反馈。听着像段子,可人家真拿这数据调参数,误差比我们靠老师傅听声音低了40%。”

    nbsp会议室安静了一瞬。

    nbsp“所以今天,咱们不谈‘要不要转,”刘好仃把笔往桌上一放,“咱们来搞清楚——全世界到底跑多快,咱们得追多狠。”

    nbsp任务分下去了。一半人盯线上论坛、国际展会直播,另一半人挖专利库、翻年报、扒开源项目。刘好仃特别叮嘱:“别光看大厂吹的PPT,多看看那些小公司,尤其是创业团队。他们没钱打广告,可技术往往最野、最活。”

    nbsp“就像咱们厂后门那家修电瓶车的老王,”他笑着补一句,“人家修车三十年,螺丝刀都玩出花儿了。”

    nbsp大家笑完,各自散去。刘好仃留下小林,低声问:“昨天你说的那个‘GlassMind软件,查得怎么样?”

    nbsp“查到了,”小林滑动平板,“开源社区有完整代码,作者是个荷兰工程师,原本做音乐AI的,后来觉得‘声音能表达情绪,光为什么不能,就转行搞玻璃数据可视化。现在欧洲七八家高端玻璃厂在用,连日本松下都买了接口授权。”

    nbsp刘好仃点点头:“有意思。人家是跨界玩出新花样,咱们呢?连跨个部门都得填三张申请表。”

    nbsp三天后,会议室又聚齐了。这次桌上堆满了打印资料,还有几台笔记本同时开着不同窗口,像在开一场跨国视频会议。

    nbsp“信息量太大了。”小陈推了推眼镜,“光是AI质检这块,德国用深度学习,美国搞边缘计算,韩国已经在测试‘玻璃DNA追踪——每块板出厂都有唯一数字指纹,能回溯到某块原料矿石。”

    nbsp“更狠的是意大利一家小厂,”另一个同事接话,“他们给每台设备装了‘疲劳传感器,监测振动频率和热胀系数的微小变化,提前48小时预测故障。上个月零停机。”

    nbsp刘好仃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节奏像某种数据流。

    nbsp“问题来了,”他开口,“这么多技术,哪些是真能用的?哪些是画大饼的?咱们不能看谁喊得响就跟着跑。”

    nbsp于是开始分类、比对、去重。有人发现同一项技术,A报告说已商用,B报告却说还在实验室;C厂商宣称“全球首创”,结果D公司的专利早了三年。

    nbsp“这感觉,”小林苦笑,“像在菜市场听十个摊主同时介绍同一颗白菜,一个说有机,一个说转基因,还有一个说它会唱歌。”

    nbsp刘好仃笑了:“那就用最土的办法——验。”

    nbsp他组织了一场内部“听证会”,让各组陈述自己收集的信息,其他人提问、挑刺。谁的数据来源不明,当场打回;谁的结论太飘,要求补充案例。

    nbsp争论到中午,小陈突然举手:“我发现个东西,没在主流报告里提,但在两个北欧初创企业的博客里都出现了——一种新型纳米压电传感器,贴在玻璃表面,能实时捕捉微米级形变,精度是现有设备的五倍。”

 

第727集:国际数字化技术趋势洞察[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