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后晋风雨飘摇与南唐暗流涌动——乱世中的权谋与情殇[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闪舞小说]https://m.35xsla.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且说那李存勖,本是一代英主,却因沉溺于戏剧而荒废朝政,最终落得个身死伶人之手的悲惨下场。而他的继任者李嗣源,虽出身低微,却能以仁政治国,使得后唐在短时间内得以稳定。
nbsp然而,这乱世之中,权力的争夺从未停歇。石敬瑭为了登上皇位,竟然不惜认贼作父,向契丹称臣,并割让燕云十六州,这一行为不仅让他自己沦为千古笑柄,更给中原地区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nbsp与此同时,在江淮地区,徐知诰通过一系列手段,成功地改头换面,化身为李昪,建立了南唐政权。在他的统治下,江南地区暂时得到了安稳,但这乱世的风云变幻,又岂是他一人能够掌控的呢?
nbsp这五代十国的戏台,刚刚唱罢李存勖的荒诞剧,又迎来了石敬瑭的屈辱戏,而那江淮的风,似乎也裹挟着南唐的爱恨情仇,正悄然吹向更深的乱世之中。
nbsp一、石敬瑭的“儿皇帝”日常:屈辱与挣扎
nbsp石敬瑭在契丹的扶持下,终于登上了后晋的皇位,定都开封,成为了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儿皇帝”。
nbsp登基大典那天,阳光明媚,金銮殿上金碧辉煌,官员们身着朝服,整齐地排列在两侧,气氛庄重而肃穆。然而,在这庄严肃穆的场景中,却有一个不和谐的身影——契丹使者。
nbsp这位契丹使者站在石敬瑭的身旁,他身材高大,腰杆挺得笔直,仿佛他才是这中原大地的真正主人。他的身上穿着华丽的契丹服饰,与周围的汉族官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nbsp石敬瑭则穿着十二章纹的龙袍,这本应是至高无上的象征,但此刻的他却显得有些卑微。他对着比自己小十岁的耶律德光派来的使者,微微弯腰行礼,接受那声带着草原寒气的“儿皇帝安”。
nbsp这一幕让人不禁感叹,石敬瑭为了登上皇位,不惜向契丹称臣,甚至认比自己小的耶律德光为父,实在是令人唏嘘。而那位契丹使者,虽然只是一个使者,却在这一刻展现出了契丹的强大和傲慢。
nbsp朝堂之上,一片死寂,连呼吸声都显得格外沉重。大臣们一个个低着头,仿佛地上有什么稀世珍宝一般,不敢抬起头来,更不敢直视皇帝那张强装镇定的脸。
nbsp就在这时,一个突兀的声音打破了这令人窒息的沉默。原来是一位刚刚从地方调来的刺史,他显然对朝堂上的微妙气氛一无所知,竟然毫不顾忌地站出来,大声说道:“陛下,契丹虽有大功,终究是外族,我朝礼仪岂能如此倒置?”
nbsp他的话音未落,朝堂上的众人都不约而同地倒吸了一口凉气,心中暗叫不好。这位刺史的话虽然有几分道理,但在此时此刻说出来,无疑是在皇帝的伤口上撒盐。
nbsp果然,皇帝的脸色瞬间变得极为难看,他猛地一拍龙椅,怒喝道:“放肆!契丹是我父国,朕敬父国使者,天经地义!”皇帝的声音在朝堂上回荡,震得众人的耳朵嗡嗡作响。
nbsp那刺史被皇帝的这一怒喝吓得浑身一颤,面色如土,双腿发软,差点直接瘫倒在地。他这才意识到自己闯下了大祸,连忙跪地磕头,连连求饶。
nbsp然而,皇帝并没有因为他的求饶而心软,依旧冷冷地看着他,眼中的怒火似乎随时都能喷涌而出。最终,还是有几位大臣看不过去,纷纷出来为那刺史求情,皇帝这才勉强压下了心中的怒火,挥挥手让那刺史退下。
nbsp从那以后,那刺史便如同惊弓之鸟一般,再也不敢在朝堂上多言半句,生怕一个不小心又触怒了皇帝。
nbsp石敬瑭的“儿皇帝”生活简直是苦不堪言,受尽了屈辱和折磨。每年他都要向契丹进贡大量的财物,其中光是丝绸就需要上万匹,粮食更是高达几十万石,此外还有数不清的金银珠宝。如此巨额的贡品,石敬瑭又该从何处筹集呢?毫无疑问,这些沉重的负担最终都落在了无辜的百姓身上。
nbsp为了能够凑齐这些贡品,地方官员们不断地增加赋税,使得百姓们的生活愈发艰难。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被搜刮得一干二净,连最基本的温饱都难以维持。许多百姓无奈之下,只能忍痛卖掉自己的儿女,以换取一些微薄的钱财来交税。
nbsp在这样的情况下,一首民谣在民间悄然流传开来:“儿皇帝,真荒唐,认贼作父害家乡。苛捐杂税比山高,百姓尸骨堆成墙。”这首民谣生动地描绘了石敬瑭的所作所为给百姓带来的巨大灾难,也表达了人们对他的愤恨和不满。
nbsp石敬瑭听闻此言,心中犹如打翻了五味瓶一般,很不是滋味,但他却只能强作镇定,佯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模样。因为他心里非常清楚,自己如今所拥有的皇位,就如同建立在流沙之上的城堡一般,摇摇欲坠,不堪一击。一旦契丹人稍有不满,这座看似宏伟的城堡便会在瞬间土崩瓦解,化为乌有。
nbsp有一次,契丹的使者前来催促贡品,其态度异常傲慢无礼,甚至用手指着开封城的方向,毫不客气地威胁道:“父皇帝说了,如果你们再不能按时凑齐所需的物品,他就会派遣铁骑踏平这座城池!”面对如此嚣张的使者,石敬瑭虽然心中愤恨不已,但表面上却不敢有丝毫怠慢,只得满脸赔笑,连连点头应承道:“一定一定,我们马上就去办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待使者离去之后,石敬瑭独自一人将自己关进了御书房内,他的心情愈发沉重。终于,压抑已久的情绪如火山般喷涌而出,他猛地挥起拳头,狠狠地砸在了那张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力的龙案上。只听得“砰”的一声闷响,龙案瞬间被砸出了一个深深的凹痕,而石敬瑭的拳头也因过度用力而鲜血直流,顺着他的指缝缓缓滴落。
nbsp然而,即便是如此痛苦和愤恨,石敬瑭也只能在这寂静的御书房里,发出一声无声的嘶吼。因为他深知,自己作为一国之君,在契丹人面前竟然如此卑微,连一条狗都不如!
nbsp更让他窝火的是,手下的将领个个憋着气。尤其是天平节度使景延广,每次上朝都瞪着眼看契丹使者,好几次差点拔剑相向。景延广私下对心腹说:“石敬瑭这窝囊废,把中原的脸都丢尽了!迟早有一天,我要让契丹人知道,中原不是好欺负的!”这话传到石敬瑭耳朵里,他气得浑身发抖,却不敢动景延广——他知道,自己身边能打仗的将领没几个,景延广手里有兵,动了他,无异于自断臂膀。
nbsp石敬瑭的皇后李氏,是李嗣源的女儿,也是个有血性的女子。她看着丈夫天天对着契丹使者低眉顺眼,心里又气又疼。有天夜里,她忍不住劝道:“陛下,咱们就算靠契丹坐上皇位,也不能如此屈辱。不如暗中练兵,总有一天能摆脱他们。”石敬瑭苦笑一声:“练兵?契丹人耳目众多,稍有异动,他们就能打过来。我这也是没办法啊。”李氏叹了口气,泪水滑过脸颊——她嫁的,究竟是个皇帝,还是个傀儡?
nbsp石敬瑭在屈辱中熬了六年,身体一天比一天差。他常常梦见自己被契丹人架在火上烤,惊醒后一身冷汗。公元942年,这位“儿皇帝”在开封病逝,临死前还拉着大臣的手,断断续续地说:“千万……别惹契丹……”他大概到死都没明白,靠屈辱换来的皇位,根本坐不长久。
nbsp二、石重贵的“硬气”与代价:后晋的末路狂奔
nbsp石敬瑭一死,皇位传给了侄子石重贵。这小伙子年轻气盛,早就看不惯叔叔那副窝囊样。登基第一天,他就把景延广叫到宫里,拍着桌子说:“景爱卿,朕不想再当‘儿皇帝了!你说,咱们能不能硬气一把?”
nbsp景延广等这句话等了好几年,当即拍着胸脯保证:“陛下放心!契丹人没什么了不起的,只要陛下一声令下,臣愿领兵出战,把他们打回草原去!”
nbsp于是,石重贵给契丹发了封国书,里面不再称“儿皇帝”,而是改成了“孙皇帝”,还特意加了句:“晋朝土地,乃先祖所留,不敢割让。今后贡物照旧,但人臣之礼,就免了吧。”
nbsp耶律德光收到国书,气得把信纸撕得粉碎。他在草原上咆哮:“石重贵这小子,翅膀硬了?敢跟我叫板?当年要是没有我,他叔叔能当上皇帝?现在倒好,翻脸不认人!”当即下令:“点齐二十万大军,南下!把后晋给我灭了!”
nbsp契丹铁骑再次像潮水般涌向中原。石重贵任命景延广为帅,率军抵抗。景延广倒是硬气,在澶州城下摆开阵势,对着契丹使者喊:“回去告诉耶律德光,有种的就来打!我们晋朝有的是勇士,定叫你们有来无回!”
nbsp起初,后晋军队还真打了几个胜仗。景延广身先士卒,一刀劈死了契丹的先锋官,士兵们士气大振,把契丹人赶得后退了几十里。石重贵在开封听到捷报,高兴得设宴庆祝,还对大臣们说:“朕就说嘛,契丹人没什么可怕的!”
nbsp可这高兴劲儿没持续多久,问题就来了。景延广虽然勇猛,却没什么战略眼光,打了胜仗就骄傲自满,对部下也不体恤。有次军粮跟不上,士兵们饿肚子,他却把仅有的粮食分给自己的亲信,气得士兵们私下骂他:“这混蛋,比石敬瑭还不是东西!”
nbsp更要命的是,石重贵自己也不是个省油的灯。他见打了胜仗,就开始骄傲自满,整天在宫里饮酒作乐,把朝政扔在一边。有大臣劝他:“陛下,契丹人还没退,咱们不能松懈啊。”他却不耐烦地挥手:“去去去,有景爱卿在,怕什么?朕难得清闲几天。”
nbsp耶律德光抓住机会,重新整顿军队,绕到景延广的后方,断了他的粮道。景延广这下慌了神,率军突围,结果被契丹人打得大败,狼狈逃回开封。
nbsp契丹大军兵临城下,石重贵这才慌了。他派人去求和,耶律德光却放出话来:“想求和可以,让石重贵亲自来草原给我磕头认错,否则,踏平开封!”
nbsp石重贵又气又怕,可这时候再想硬气,已经没资本了。他手下的将领见大势已去,纷纷投降契丹。有个叫张彦泽的将领,甚至打开城门,引契丹人进城。
nbsp公元947年,契丹军队冲进开封,后晋灭亡。石重贵穿着素服,跪在城门口,等着耶律德光处置。耶律德光看着他,冷笑道:“你不是想硬气吗?现在怎么不硬了?”石重贵低着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耶律德光把石重贵和他的家人都押往草原,一路上受尽屈辱。石重贵的皇后冯氏,长得貌美,被契丹士兵调戏,她哭着求石重贵救命,石重贵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无能为力。到了草原后,他们被安置在一个破帐篷里,冬天没有炭火,冻得瑟瑟发抖,曾经的皇帝皇后,活得连草原上的奴隶都不如。
nbsp石重贵这才明白,没有实力的“硬气”,不过是自取灭亡。他望着南方的天空,流下悔恨的泪水——如果当初能像李嗣源那样,好好治理国家,积蓄力量,或许就不会落得这般下场。可世上没有后悔药,后晋的命运,就像他的人生一样,早已注定。
nbsp三、南唐的“文艺范儿”:李昪的治国与情愁
nbsp就在中原大地打得昏天黑地的时候,南唐的日子相对安稳。李昪(徐知诰)当上皇帝后,一门心思搞建设,把南唐治理得井井有条。他不像李存勖那样沉迷戏台,也不像石敬瑭那样依附外族,而是每天穿着粗布袍子,在朝堂上跟大臣们讨论农桑、水利,晚上还常常批阅奏折到深夜。
nbsp有次南京城发生水灾,淹没了不少农田。李昪连夜召集大臣,下令开仓放粮,还亲自到灾区查看灾情。他看见老百姓在水里捞粮食,浑身湿透,冻得嘴唇发紫,心里很不是滋味,当场脱下自己的袍子,给一个老农披上,说:“是朕没做好,让你们受苦了。”老农感动得直磕头,周围的百姓也跟着哭起来。
nbsp在李昪的治理下,南唐的经济越来越繁荣。南京的秦淮河畔,商铺林立,白天车水马龙,晚上灯火辉煌,比唐朝的扬州还要热闹。苏州的丝绸、杭州的茶叶、景德镇的瓷器,通过水路运往各地,甚至卖到了海外。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了,对李昪也越来越拥戴,都称他为“仁君”。
nbsp李昪不仅会治国,还很重感情。他虽然认了李唐皇室当祖宗,却没忘了养父徐温的恩情。他追封徐温为“忠武皇帝”,还让徐温的儿子徐知询担任重要官职。徐知询一开始对李昪还有点不服气,觉得这皇位本该是徐家的。有次宴会上,他借着酒劲对李昪说:“陛下,要是没有我父亲,您能有今天吗?”李昪没生气,反而笑着说:“没错,没有义父,就没有朕。所以朕才要好好待你,让徐家世代荣华。”徐知询听了,心里的疙瘩解开了,从此尽心尽力辅佐李昪。
nbsp李昪的皇后宋福金,是个贤内助。她出身贫寒,跟着李昪从微末一路走来,深知百姓疾苦。李昪有时候忙于朝政,忘了吃饭,她就亲自下厨,做些家常菜给李昪送去。有大臣劝她:“皇后身份尊贵,怎能亲自下厨?”宋福金却说:“陛下为国操劳,臣妾做点小事,算得了什么?”她还常常劝李昪:“陛下,治国要仁政,不能滥用刑罚,也不能劳民伤财。”李昪很听她的话,南唐的法律相对宽松,百姓犯罪的也少。
nbsp不过,李昪也有自己的烦恼,那就是儿子李璟。李璟是个典型的文艺青年,不爱读治国的书,整天就知道写诗填词,跟一群文人墨客混在一起。有次李昪想考考他的功课,让他谈谈对民生的看法,李璟却东拉西扯,最后竟然背起了自己新写的词。李昪气得把书扔在地上:“你这孩子,将来怎么继承大统?”
nbsp宋福金在一旁劝道:“陛下息怒,璟儿还小,慢慢教就好了。”李昪叹了口气:“我这是为他好啊。这乱世之中,光会写诗是没用的,得有治国的本事,才能守住这江山。”
nbsp李璟虽然不爱治国,却很有才华。他写的词清新婉约,在江南一带很有名。有首《摊破浣溪沙》是这么写的:“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李昪看了,也不得不承认写得好,只是摇摇头:“可惜啊,你生错了地方,要是生在太平盛世,当个文人墨客,倒也自在。”
nbsp李昪晚年的时候,身体不太好,常常想起年轻时的往事。他想起自己在濠州街头讨饭的日子,想起徐温把他带回家的那一刻,想起宋福金陪他吃苦的岁月。有天夜里,他躺在床上,拉着宋福金的手说:“福金啊,我这一生,从孤儿到皇帝,已经很满足了。就是担心璟儿,他太善良,也太软弱,将来怕是守不住这南唐啊。”宋福金流着泪说:“陛下放心,臣妾会帮他的。”
nbsp公元943年,李昪病逝,享年五十六岁。临终前,他给李璟留下遗诏:“善待百姓,慎用兵戈,与邻国和睦相处。”李璟跪在床前,泣不成声,答应了父亲的要求。
nbsp李昪的一生,虽然靠“认祖宗”登上皇位,却用实实在在的政绩赢得了民心。他开创的南唐,成了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的一片乐土,也为后来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只是他担心的儿子李璟,即将在这乱世中,开启一段充满爱恨情仇的帝王生涯。
nbsp四、安重荣的悲壮抗争:武将的血性与无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后晋末年,除了景延广,还有一个人对契丹的压迫忍无可忍,他就是成德节度使安重荣。安重荣出身行伍,性格耿直,勇猛好斗,看不得契丹人在中原作威作福。
&nb
第5章 后晋风雨飘摇与南唐暗流涌动——乱世中的权谋与情殇[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