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后晋风雨飘摇与南唐暗流涌动——乱世中的权谋与情殇[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闪舞小说]https://m.35xsla.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sp; nbsp有次契丹使者路过成德,态度傲慢,对安重荣指手画脚。安重荣一怒之下,把使者绑了起来,指着他的鼻子骂:“你们契丹人算什么东西?敢在我们中原的地盘上撒野!”使者吓得魂飞魄散,连连求饶。安重荣本来想杀了他,手下劝道:“将军,杀了使者,会引来契丹大军的,三思啊。”安重荣这才把使者放了,但心里的火气更大了。
nbsp安重荣知道,光靠骂人没用,得有实际行动。他开始暗中联络不满契丹的藩镇,准备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契丹。他对部下说:“石敬瑭父子认贼作父,丢尽了中原人的脸。我们不能再忍了!就算战死,也不能让契丹人骑在咱们头上!”
nbsp石重贵知道了安重荣的计划,心里很矛盾。他既想摆脱契丹的控制,又怕打不过契丹,引火烧身。景延广劝他:“陛下,安将军是个忠臣,咱们应该支持他。只要各路藩镇联合起来,一定能打败契丹。”可石重贵犹豫了,他怕安重荣势力太大,将来不好控制。
nbsp耶律德光听说安重荣在联络藩镇,气得暴跳如雷,派人给石重贵送信:“赶紧把安重荣杀了,否则我就派兵南下!”石重贵吓坏了,赶紧派人去劝安重荣:“安将军,你就别闹了,好好当你的节度使,朕不会亏待你的。”
nbsp安重荣见石重贵如此窝囊,失望透顶。他对使者说:“回去告诉石重贵,我安重荣宁死也不会向契丹低头!他要是不敢打,我自己打!”
nbsp公元941年,安重荣在镇州竖起反旗,号称“勤王抗契丹”。他发布檄文,痛斥契丹的暴行和石重贵的懦弱,号召天下英雄共同起兵。檄文里写道:“契丹蛮夷,入主中原,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石氏父子,屈膝投降,甘当走狗,背叛祖宗。我安重荣,愿率忠义之士,驱逐鞑虏,还我河山!”
nbsp檄文一出,响应者众多,很多百姓和士兵都来投奔安重荣,他的军队很快就发展到十几万人。安重荣亲自率军北上,准备迎击契丹。
nbsp石重贵见安重荣真的反了,又怕又气。他怕安重荣打败契丹后,会反过来对付自己;又气安重荣不听自己的命令,让自己陷入两难境地。最后,他在景延广的劝说下,决定出兵讨伐安重荣,名义上是“平定叛乱”,实际上是想借契丹之手除掉安重荣。
nbsp安重荣没想到石重贵会来打自己,一时措手不及。他的军队虽然人多,但大多是临时招募的百姓,缺乏训练,根本不是后晋正规军的对手。加上契丹人也出兵夹击,安重荣腹背受敌,屡战屡败。
nbsp在最后一场战斗中,安重荣身先士卒,奋勇杀敌,身上多处受伤,血流不止。他的部下劝他突围:“将军,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咱们以后再报仇!”安重荣摇摇头:“我起兵就是为了驱逐契丹,现在失败了,还有什么脸活着?”他拼尽最后一丝力气,杀了几个契丹士兵,最终力竭被擒。
nbsp安重荣被押到开封,石重贵下令将他斩首示众。临刑前,安重荣对着南方的天空大喊:“苍天啊!我安重荣一心报国,为何落得如此下场?我不甘心!”他的声音回荡在刑场上,闻者无不落泪。
nbsp耶律德光听说安重荣死了,很高兴,派人来要安重荣的头颅。石重贵竟然真的把安重荣的头颅砍下来,送给了契丹。这件事让中原百姓彻底寒了心——连为他们抗争的英雄都要被如此对待,这后晋朝廷,还有什么指望?
nbsp安重荣的悲壮抗争,就像黑暗中的一点星火,虽然很快熄灭,却点燃了中原百姓心中的怒火。人们开始怀念李嗣源时期的安稳,痛恨石氏父子的懦弱和契丹的残暴。这股怒火,终将在不久的将来,化作摧毁后晋的力量。
nbsp五、南唐宫廷的暗流:李璟的初政与兄弟嫌隙
nbsp李昪去世后,李璟继位,成了南唐的新皇帝。这位文艺皇帝刚一上台,就把父亲的遗诏抛到了脑后。他觉得父亲太保守,南唐国力强盛,应该开疆拓土,重现大唐的荣光。
nbsp李璟重用冯延巳、冯延鲁等文人,这些人只会吟诗作赋,根本不懂治国打仗。冯延巳为了讨好李璟,整天在他耳边说:“陛下英明神武,文采风流,比唐太宗还厉害。只要陛下出兵,定能一统天下。”李璟被夸得飘飘然,真的开始筹划对外用兵。
nbsp南唐的第一个目标是闽国。闽国当时正内乱,李璟觉得这是个好机会,派冯延鲁率军出征。冯延鲁是个纸上谈兵的家伙,根本不会打仗,结果被闽国军队打得大败,损兵折将。李璟不仅不怪罪他,还安慰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下次努力就好。”
nbsp李璟的弟弟们对他的做法很不满。三弟李景遂是个有头脑的人,他劝李璟:“大哥,父亲临终前嘱咐我们要慎用兵戈,与邻国和睦相处。现在我们国力虽然强盛,但还没到能一统天下的地步,还是先搞好内政再说吧。”李璟却不高兴了:“你懂什么?我这是为了南唐的将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李景遂见大哥不听劝,就联合五弟李景达,在朝堂上反对用兵。李景达性格刚直,当着大臣的面说:“冯延巳等人只会误国,陛下要是再听他们的,南唐迟早要亡国!”李璟气得脸色发白,当场把李景达贬为润州节度使,赶出了京城。
nbsp李景遂心里很不是滋味,他知道大哥被冯延巳等人迷惑了,但又没办法。有天夜里,他独自登上城楼,望着秦淮河的灯火,想起父亲在世时的景象,忍不住叹了口气:“唉,南唐的好日子,怕是要到头了。”
nbsp李璟不仅在国事上糊涂,在感情上也很纠结。他宠爱一个叫种时光的妃子,种时光长得漂亮,又很会讨李璟欢心,李璟对她言听计从。种时光想让自己的儿子当太子,就经常在李璟面前说太子李弘冀的坏话。李弘冀是李璟的长子,很有才干,性格也很刚毅,对冯延巳等人很不满。
nbsp种时光对李璟说:“陛下,太子太刚愎自用了,将来要是继位,肯定会迫害我们母子的。不如废了他,立我们的儿子为太子吧。”李璟虽然喜欢李弘冀,但经不住种时光天天吹枕边风,心里也开始动摇。
nbsp李弘冀听说后,又气又怕。他知道父亲耳根子软,要是真被种时光说动,自己就危险了。于是,他暗中培养势力,准备和种时光抗衡。南唐宫廷的气氛,变得越来越紧张,一场围绕皇位继承的斗争,正在悄然酝酿。
nbsp就在李璟沉迷于用兵和后宫争斗的时候,中原的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契丹灭了后晋,耶律德光在开封称帝,却因为不得民心,很快就被赶了回去。刘知远趁机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中原再次陷入混乱。
nbsp南唐的大臣们劝李璟:“陛下,中原大乱,这是我们北上的好机会啊。”李璟却摇摇头:“现在闽国还没平定,哪有精力管中原的事?”他不知道,这一次的错过,让南唐永远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
nbsp李璟的初政,充满了失误和遗憾。他空有文采,却没有治国的才能,被小人蒙蔽,疏远兄弟,滥用兵戈,为南唐的衰落埋下了伏笔。而他和兄弟们之间的嫌隙,以及后宫的争斗,也将在未来的日子里,愈演愈烈。
nbsp六、耶律德光的中原梦碎:草原狼的水土不服
nbsp耶律德光灭了后晋,得意洋洋地进入开封。他看着繁华的中原都城,心里美滋滋的,觉得自己终于成了天下的主人。他在开封称帝,改国号为“辽”,想把中原纳入契丹的版图。
nbsp可耶律德光根本不懂中原的治理方式。他下令在开封城里大肆搜刮,把百姓的财物洗劫一空,还纵容士兵烧杀抢掠。契丹士兵在中原的土地上横行霸道,见人就杀,见东西就抢,甚至把百姓的房屋拆了烧火。开封城里哭声震天,百姓们对契丹人恨之入骨。
nbsp有个契丹将领见中原的女子漂亮,就抢了很多回营里,还说:“这是我们应得的战利品。”百姓们气不过,纷纷组织起来反抗。他们拿着锄头、镰刀,袭击落单的契丹士兵,让契丹人惶惶不可终日。
nbsp耶律德光还想把中原的百姓迁到草原去,让他们当奴隶。他说:“草原需要劳动力,这些中原人正好能用。”大臣们劝他:“陛下,中原百姓安土重迁,强行迁徙会引起更大的反抗。”耶律德光不听,还是下令执行。结果,迁徙的队伍还没走出中原,就被百姓们拦住了,双方发生激烈冲突,死伤惨重。
nbsp耶律德光在开封待得越来越不自在。中原的气候潮湿,他住不惯;中原的饭菜油腻,他吃不惯;更让他头疼的是,到处都是反抗的百姓,他的军队疲于应付,根本无法安心统治。
nbsp有天夜里,耶律德光做了个梦,梦见自己被无数中原百姓追着打,吓得从床上跳了起来。他这才意识到,中原不是那么好统治的,自己的草原铁骑虽然能打败中原的军队,却征服不了中原百姓的心。
nbsp公元947年,耶律德光决定撤军回草原。临走前,他把开封城里能带走的东西都打包带走了,还放了一把火,把宫殿烧了个精光。百姓们看着契丹人狼狈逃窜的背影,高兴得欢呼雀跃,纷纷拿出家里的好酒好菜,庆祝这一天的到来。
nbsp耶律德光在撤军的路上,又气又恼,加上水土不服,竟然病倒了。他躺在车里,望着窗外飞逝的中原景色,心里充满了不甘。他对身边的人说:“我没想到中原人这么难对付,这天下,终究不是我的。”没过多久,耶律德光就在栾城病逝了。
nbsp契丹人把耶律德光的尸体用盐腌起来,运回了草原。中原百姓听说后,都拍手称快,说:“这就是侵略者的下场!”
nbsp耶律德光的中原梦,就像一场闹剧,来得快,去得也快。他的失败,证明了靠武力征服是行不通的,只有顺应民心,才能长治久安。而中原大地,在经历了契丹的蹂躏后,又将迎来新的统治者——后汉的刘知远。
nbsp七、乱世中的坚守:文人与百姓的生存之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五代十国是个乱世,战火纷飞,民不聊生。但即使在这样的年代,依然有很多人在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nbsp中原有个叫王易简的书生,他饱读诗书,却不愿为后晋和契丹效力。他觉得石敬瑭和耶律德光都是祸国殃民的家伙,不配得到文人的辅佐。于是,他隐居在乡下,开了个私塾,教孩子们读书。
nbsp王易简常对孩子们说:“读书不是为了当官发财,是为了明事理,知荣辱。就算在乱世,也要做个有骨气的人。”他还把历史上的忠义之士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希望他们能继承先辈的精神。
nbsp有次契丹士兵到乡下抢掠,把王易简的私塾也给砸了。王易简气得浑身发抖,指着契丹士兵骂:“你们这些野蛮人,连读书人都不放过,会遭天谴的!”契丹士兵想杀他,被当地百姓拦住了。百姓们说:“王先生是好人,不能杀他。”契丹士兵见人多势众,只好悻悻地走了。
nbsp百姓们帮王易简重新修好了私塾,王易简感动得热泪盈眶。他对百姓们说:“谢谢大家,我一定会把孩子们教好,让他们将来能为中原做点事。”
nbsp在南唐,也有很多像王易简这样的文人。他们虽然生活在相对安稳的环境里,却没有忘记中原的苦难。有个叫徐铉的文人,经常在文章里描写中原百姓的悲惨生活,呼吁南唐朝廷出兵北伐,拯救中原百姓。他说:“我们是大唐的后裔,有责任收复失地,让百姓重归太平。”
nbsp徐铉的文章在南唐很有影响,很多人都被他打动了。李璟虽然没有出兵北伐,但也很欣赏徐铉的才华,任命他为翰林学士。徐铉利用自己的职位,劝谏李璟要励精图治,不要沉迷于享乐。他说:“陛下,现在中原大乱,正是我们积蓄力量的好时机。只要我们国力强盛了,总有一天能实现北伐的目标。”
nbsp百姓们在乱世中,也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他们虽然饱受战火和赋税的折磨,却没有放弃希望。在中原,百姓们互相帮助,谁家有困难了,大家就一起接济;在南唐,百姓们努力耕种,发展生产,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财富。
nbsp有个中原的老农,他的儿子被抓去当兵,再也没回来。老农没有消沉,而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种地上。他说:“不管谁当皇帝,都得吃饭。只要我把地种好,就有活下去的希望。”
nbsp南唐有个织工,她的丈夫在战争中死了,她一个人带着孩子,靠织布为生。她织的布又好又便宜,很受百姓欢迎。她说:“我要好好织布,让孩子能吃饱穿暖,将来做个有用的人。”
nbsp正是这些文人的坚守和百姓的努力,让中华文明在乱世中得以延续。他们就像黑暗中的微光,虽然微弱,却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
nbsp八、风雨欲来:各方势力的新布局
nbsp耶律德光死后,契丹内部发生了内乱,暂时无暇南顾。中原地区,刘知远建立的后汉政权逐渐稳定下来。刘知远是个有才干的人,他吸取了后晋灭亡的教训,减轻赋税,安抚百姓,很受中原百姓的拥戴。
nbsp刘知远知道,契丹虽然撤军了,但随时可能卷土重来,还有其他藩镇也对皇位虎视眈眈。于是,他开始整顿军队,加强边防,准备应对各种挑战。他对部下说:“我们好不容易才摆脱契丹的控制,一定要守住这来之不易的安稳。”
nbsp南唐的李璟,在经历了闽国之败后,并没有吸取教训,又把目光投向了楚国。楚国当时也发生了内乱,李璟觉得这是个扩张领土的好机会,派大将边镐率军出征。边镐是个能打仗的将领,很快就平定了楚国,把楚国的领土纳入了南唐的版图。
nbsp李璟很高兴,觉得自己离一统天下的目标又近了一步。他大肆封赏边镐和冯延巳等人,天天在宫里设宴庆祝。李景遂劝他:“大哥,楚国虽然平定了,但那里的百姓还没归顺我们,我们应该安抚他们,而不是庆祝。”李璟却不听,依旧我行我素。
nbsp吴越国的钱弘佐,继承了钱镠的治国理念,继续实行“保境安民”的政策。他对中原的纷争不感兴趣,只关心吴越的发展。他派人修建水利工程,发展农业和商业,吴越的经济越来越繁荣。钱弘佐说:“只要我们国力强盛,百姓安居乐业,谁也不敢欺负我们。”
nbsp后蜀的孟昶,也是个有作为的皇帝。他整顿吏治,减轻赋税,发展文化,后蜀成了当时中国最繁荣的地区之一。孟昶还很重视边防,派大将守备蜀地的险要关口,防止外敌入侵。他说:“蜀地地势险要,只要我们防守得当,就能安享太平。”
nbsp各方势力都在暗中布局,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努力。中原的后汉、南方的南唐、吴越、后蜀,还有北方的契丹,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局面。一场新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
nbsp石敬瑭的“儿皇帝”闹剧已经落幕,石重贵的“硬气”也以失败告终;李昪开创的南唐盛世,在李璟的手中开始出现裂痕;耶律德光的中原梦碎,让契丹暂时退回草原;刘知远的后汉,在废墟上艰难崛起。这五代十国的戏台,又将上演新的剧目。
nbsp刘知远能否守住后汉的江山?李璟的南唐扩张之路能否顺利?吴越和后蜀能否在乱世中独善其身?契丹会不会再次南下?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喜欢。
第5章 后晋风雨飘摇与南唐暗流涌动——乱世中的权谋与情殇[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