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柴荣的"十年平天下"豪言与李煜的"佛系治国"困境[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闪舞小说]https://m.35xsla.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不住了啊!”说罢,他把笔一扔,抬手揉了揉眉心,夕阳的余晖洒在他身上,竟透着几分孤苦无依——他本是天生的词人,却错生在了帝王家,这乱世的愁绪,终究只能藏进词句里,任它剪不断、理还乱。
nbsp三、高平鏖战:柴荣亲征立威,太祖浴血破阵
nbsp显德元年(公元954年),郭威驾崩、柴荣继位的消息传到太原,北汉皇帝刘崇顿时喜上眉梢。这位与后周有杀子之仇的君主,始终憋着一股复国的念头,如今见后周新君年轻,觉得是天赐良机,立刻派使者快马奔赴契丹,以“割让幽云十六州之北三州”为条件,求契丹主耶律述律出兵相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契丹派大将杨衮率领一万骑兵南下,与刘崇的三万北汉军汇合。出兵前,刘崇在太原皇宫设宴,酒过三巡,他拍着桌子对麾下将领夸下海口:“柴荣那小子,当年跟着郭威在邺都起兵时还只是个亲兵,如今刚坐上龙椅,乳臭未干!咱们这次有契丹铁骑相助,定能一举攻破汴梁,灭了后周!”
nbsp一旁的杨衮却皱着眉,他早年与后周军队交过手,深知郭威留下的军队底子不弱,忍不住提醒:“陛下,柴荣虽年轻,却在澶州任上颇有政绩,绝非庸主。我军虽强,仍需谨慎行事。”可刘崇正被复仇的念头冲昏头脑,根本听不进劝,只挥挥手:“杨将军不必多虑,到了战场,看我如何收拾那小子!”
nbsp同年三月,北汉与契丹联军越过晋州,直扑泽州,兵锋直指后周腹地。消息传到汴梁,后周朝堂瞬间炸开锅——有的大臣劝柴荣固守城池,等敌军师老兵疲再反击;有的则说应避其锋芒,暂迁都城。可柴荣却拍案而起:“朕刚继位,刘崇就敢来犯,若不亲自去打,日后谁还会服朕?这仗,朕必须亲征!”
nbsp几天后,柴荣率领两万禁军抵达高平,与北汉、契丹联军在巴公原相遇。战斗刚一打响,北汉军就朝着后周右军发起猛攻。后周右军将领樊爱能、何徽本就畏惧敌军,见北汉军来势汹汹,竟带头调转马头逃跑,麾下士兵也跟着溃退,一时间,后周军阵脚大乱,数千士兵丢盔弃甲,往后方逃窜。
nbsp刘崇在阵前看到这一幕,笑得胡子都翘了起来:“我说柴荣不行吧!”可没等他得意多久,就见后周中军阵里,一员金盔金甲的将领突然策马冲出——正是柴荣!他手持长枪,对着溃散的士兵大喊:“兄弟们!朕是大周皇帝,今日若退,咱们的妻儿老小都会被敌军屠戮!随朕冲锋,杀退敌军!”
nbsp柴荣的怒吼响彻战场,原本慌乱的后周士兵顿时定住了脚步。禁军将领赵匡胤当时正率部驻守中军,见皇帝亲自冲锋,热血瞬间涌上心头,他抽出佩刀,对着身边的士兵大喊:“陛下都不顾安危冲上去了,咱们这些将士还等什么?随我杀贼,护驾立功!”说罢,他带着麾下精锐“殿前司”士兵,朝着北汉军阵猛冲过去。
nbsp这场仗打得昏天黑地。北汉军见柴荣亲征,也红了眼,箭矢像雨点般射向后周中军。赵匡胤冲锋时,一支流箭射中他的左臂,鲜血瞬间染红了铠甲,可他非但没退,反而挥舞佩刀砍倒两名敌兵,大喊:“这点伤算什么!杀退敌军,再治不迟!”
nbsp柴荣的处境更危险——一支北汉骑兵绕到他身后,一箭射向他的头盔,箭矢擦着盔檐飞过,在甲胄上留下一道深深的刻痕。身边的侍卫吓得脸色发白,想护着他后撤,可柴荣却反手一枪挑落冲来的敌兵,喝道:“朕一退,全军必败!今日要么胜,要么死!”
nbsp皇帝与将领的死战,彻底点燃了后周士兵的斗志。原本溃散的右军士兵见陛下如此英勇,也纷纷掉头杀回,与中军、左军汇合,对着北汉军发起反扑。契丹将领杨衮见后周军士气大振,知道局势不妙,悄悄带着契丹骑兵撤出了战场——没了契丹援军,北汉军顿时成了强弩之末,被后周军杀得大败。
nbsp刘崇见大势已去,只得带着残兵往太原逃。一路上,他怕被后周军追上,不敢走大路,专挑偏僻小道跑,慌不择路间,连头盔都跑丢了,下巴上的长胡子也被树枝刮掉了一半,模样狼狈不堪。等逃回太原时,三万北汉军只剩不到五千人,他站在城楼上看着残兵,气得一口老血险些喷出来。
nbsp高平之战获胜后,柴荣没有沉浸在胜利中,反而立刻着手整顿军纪。他把樊爱能、何徽等七十多名临阵脱逃的将领召到军营前,当着全军士兵的面,厉声斥责:“你们拿着朝廷的俸禄,吃着百姓的粮食,战时却贪生怕死,若不斩你们,如何对得起战死的将士,如何对得起天下百姓!”
nbsp有老臣站出来求情:“陛下,这些人都是跟着太祖皇帝(郭威)打天下的老臣,不如从轻发落……”柴荣不等他说完,就虎目圆睁,一拍案几:“老臣就可以临阵脱逃?军法面前,不分新老!若今日饶了他们,日后谁还会为大周死战?斩!”
nbsp随着一声令下,七十多名逃将被当众斩首,尸体陈列在军营外示众。后周士兵见皇帝如此铁腕,无不心惊胆战,从此再没人敢轻视军法。紧接着,柴荣又从溃散的士兵中挑选精壮,编入禁军,同时裁汰老弱,提拔赵匡胤等有功将领——经此一整,后周军队的战斗力直线飙升,为后来征伐南唐、北伐契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高平之战,也成了柴荣这位“五代第一明君”的“立威之战”,让天下人都知道,后周有一位敢亲征、敢执法的铁血帝王。
nbsp四、金陵宫怨:小周后承宠上位,大周后含恨辞尘
nbsp南唐的金陵皇宫,从不缺风雅,也藏着剪不断的风月纠葛。李煜登基后,与皇后周娥皇(大周后)琴瑟和鸣——大周后精通音律,能修复失传的《霓裳羽衣曲》,李煜则擅写新词,两人常在宫中对坐抚琴、共赏落花,一度成了金陵城里人人称羡的帝后佳话。可这份美好,却随着大周后的一场重病,渐渐被另一个人的身影打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那是保大十二年(公元954年),大周后突患重病,缠绵病榻,连起身梳妆都成了难事。她的妹妹周薇(小周后)当时刚满十五岁,生得明眸皓齿、娇俏动人,得知姐姐病重,便常常进宫探望。小周后不像大周后那般温婉持重,带着少女的灵动活泼,又懂些诗词歌赋,每次来都能陪李煜说些轻松的话,渐渐成了李煜烦闷时的慰藉。
nbsp起初,李煜只是把小周后当作妹妹看待,可日子一久,看着眼前年轻鲜活的身影,再对比病榻上日渐憔悴的大周后,他心中竟生出了异样的情愫。小周后也对这位才华横溢的姐夫心生爱慕,两人常在宫中偷偷相见——有时是在御花园的月下,有时是在大周后寝殿外的回廊里,每一次相会都像偷来的时光,既甜蜜又紧张。
nbsp有一回,小周后陪李煜在澄心堂看画,直到半夜才想起要回府。为了不被宫人发现,她脱下绣鞋提在手里,只穿着袜子轻轻踩在铺着香木的台阶上,裙摆扫过阶前的落花,留下一路细碎的香气。李煜站在窗边,看着她蹑手蹑脚离去的背影,心中满是不舍,当即提笔写下《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词句里藏着的私密与缠绵,成了两人私情最直白的见证。
nbsp纸终究包不住火。大周后卧病期间,虽无力起身,却也听闻了妹妹常与李煜相处的消息。有一次,小周后隔着帐子探望她,大周后隐约听到妹妹的声音,强撑着病体问:“你什么时候来的?”小周后一时慌乱,脱口答道:“来了好几天了。”这话像一把尖刀扎进大周后心里——她病重多日,妹妹来了却不先来看她,反而与夫君朝夕相处,再联想到宫中流传的流言,还有李煜近来对自己的冷淡,她瞬间明白了一切。
nbsp当天夜里,大周后病情急转直下,她躺在病榻上,望着前来探视的李煜,眼泪顺着眼角滚落,声音微弱却满是悲戚:“夫君,你我成婚十载,我为你打理后宫、诞下子嗣,连《霓裳羽衣曲》都为你寻回残谱修复……你我夫妻一场,你竟这般对我,这般对我妹妹……”李煜站在床边,看着妻子苍白的脸,心中满是愧疚,想说些什么辩解,却终究张不开嘴——他知道,自己对不起眼前这个曾与他琴瑟和鸣的女子。
nbsp自那以后,大周后便不再见李煜,也拒绝服药,没过多久就含恨而逝,年仅二十九岁。宫里人都说,大周后是被李煜和小周后的私情气死的,可李煜却沉浸在失去妻子的悲痛与对小周后的爱慕中,无法自拔。几年后,他不顾朝臣的议论,正式册封小周后为皇后,还特意为她修建了华丽的“柔仪殿”,殿内的窗棂、梁柱都用珠宝装饰,连地面都铺着绣有金线的地毯,只为博小周后一笑。
nbsp这段帝王私情,很快引来了朝臣的不满。御史中丞潘佑是出了名的直臣,见李煜自从与小周后在一起后,更是疏于朝政——常常为了陪小周后赏花、填词,把紧急奏折扔在一边,甚至连边境的战报都懒得批阅,便忍不住上书劝谏。奏折里,潘佑言辞恳切:“陛下,如今后周虎视淮南,契丹窥伺北疆,南唐已到了生死存亡之际!可陛下却沉溺儿女情长,日日与新后流连后宫,不理朝政、不问军事,长此以往,南唐危矣!”
nbsp李煜看完奏折,却只是淡淡瞥了一眼,随手扔到御案角落,对身边的内侍说:“潘爱卿太过迂腐,他不懂朕与皇后之间的真情实感。治国固然重要,可人间至情也不能辜负。”说罢,他便转身去了柔仪殿,只留下那封满是忧思的奏折,在烛火下静静躺着——那时的他还不知道,他眼中的“真情实感”,终究抵不过乱世的兵戈,而这场始于私情的宫闱大戏,也成了南唐覆灭的伏笔之一。
nbsp五、柴荣兴邦:革弊富民充国库,雄图霸业启新篇
nbsp柴荣在战场上凭铁血立威,转身治理国家,又展现出精准的经济眼光。彼时的后周,刚经历郭威夺权的动荡,国库空虚得能跑老鼠,百姓要么因战乱流离失所,要么被寺庙占去土地无田可种——五代以来,佛教盛行,各地寺庙圈占了大量良田,僧尼不仅不用缴纳赋税,还能免除徭役,久而久之,寺庙成了“免税天堂”,而国家财政和民生却越来越困顿。
nbsp柴荣看着奏折里“全国寺庙逾三万所,僧尼超百万,占田数百万亩”的数字,拍着御案怒道:“百姓无田可耕、无粮可吃,寺庙却占着好地养闲人!这弊病,必须改!”随即下旨整顿佛教:凡无朝廷颁发“度牒”(合法僧尼凭证)者,一律还俗;全国只保留少量重点寺庙,其余无用寺庙全部拆毁,寺庙所占土地归还给农民耕种,佛像、钟磬等金属器物则熔铸成农具或钱币。
nbsp旨意刚下,就有僧人找上门来。一位年近七旬的老和尚,拄着拐杖跪在皇宫外,声泪俱下地喊:“陛下!寺庙是佛祖道场,拆寺还俗是亵渎神明,会遭天谴报应的!”柴荣听闻,亲自走到宫门口,看着老和尚平静反问:“拆寺庙或许会遭你说的‘报应,可若任由寺庙占田、僧尼免税,导致百姓无粮饿死、国家无钱养兵,这难道就不是更大的报应?朕是百姓的皇帝,先保百姓活下去,再谈神明!”老和尚被问得哑口无言,只能叹息着离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经此整顿,后周一下子收回了数百万亩耕地,数十万僧尼还俗务农,既增加了粮食产量,又扩充了赋税来源,国库渐渐有了起色。可柴荣并未止步,他知道“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要”,中原地区常年因河道淤塞闹旱灾,汴河、黄河等河流更是时常泛滥,于是又下令疏通河道、兴修水利。
nbsp他派大臣王朴主持汴河疏浚工程,征调民力清理河道淤泥,加固河堤,还在沿河修建了数十处灌溉水渠。历时半年,淤塞多年的汴河终于重新通航——通航那天,汴河两岸挤满了百姓,南来北往的商船载着粮食、丝绸、瓷器,首尾相接,帆影连天,船工的号子声、商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柴荣站在汴河岸边的楼阁上,看着眼前热闹的景象,指着河道对身边的范质、王朴等大臣笑道:“你们看!这船来船往,运的是货物,其实就是钱在流动!河道通了,南北物资能互通,百姓能赚钱,国库自然会更充实!”
nbsp除了抑佛、治水,柴荣还推行了一系列惠民政策:降低赋税,把以往“十税三”的苛捐杂税降到“十税一”;鼓励农民开垦荒地,规定新开垦的土地三年内不用交税;甚至亲自参与修订历法、统一度量衡,减少官吏盘剥百姓的漏洞。短短几年,后周就从“穷光蛋”变成了“暴发户”——国库储备的粮食足够全国军民吃五年,铜钱堆满了国库的库房,百姓家里也渐渐有了余粮,街头巷尾的流民少了,市集上的商铺也多了起来。
nbsp经济一好转,柴荣的雄心壮志更盛。有天夜里,他召来赵匡胤、张永德等心腹将领,在御书房铺开全国地图,手指从后周的疆域出发,依次点过南唐、后蜀、北汉的地盘,眼神里满是坚定:“你们看,南唐占着江淮富庶之地,后蜀握着川蜀天府之国,北汉靠着契丹苟延残喘……这些地方,分裂中原太久了,迟早都要归入大周版图!朕的‘十年开拓天下,绝不是空话!”
nbsp可远在金陵的李煜,对此却毫无察觉。他此时正陷在新词的韵律里——为了一句“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的平仄,他在澄心堂里反复琢磨,一会儿让宫女研墨,一会儿让乐师奏乐找灵感,连宰相冯延巳送来的“后周在淮南增兵”的奏报,都被他随手放在了一边。他不知道,柴荣的经济改革,是在为更大规模的征伐积蓄力量;后周充实的国库、强大的军队,早已把矛头对准了江南的南唐。一场足以颠覆南唐江山的危机,正顺着汴河的流水,朝着金陵悄悄逼近。
nbsp只可惜,柴荣的“十年平天下”豪言,终究没能敌过命运的捉弄——他后来北伐契丹,四十二天收复三州十七县,却在即将攻打幽州时突患重病,不久后便驾崩,年仅三十九岁。而李煜的“佛系治国”,在柴荣死后虽多撑了几年,却终究挡不住赵匡胤建立的宋朝的兵锋。小周后陪着李煜从帝王沦为阶下囚,最终落得悲戚结局。
nbsp这五代十国的乱世,依旧在权力更迭与战火纷飞中翻滚,柴荣的未竟霸业、李煜的家国悲情、小周后的坎坷命运,还藏着多少未解的变数?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喜欢。
第8章 柴荣的"十年平天下"豪言与李煜的"佛系治国"困境[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