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9章 柴荣三征南唐与李煜的"求和三十六计"[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闪舞小说]https://m.35xsla.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

    nbsp三、寿州死守:刘仁赡铁血护城,逆子降敌惹悲怆

    nbsp寿州城的围困,从深秋拖到了次年开春。后周军队把城池围得水泄不通,连一只飞鸟都难进出,城内的粮草渐渐见了底——起初还能掺着杂粮煮粥,后来杂粮吃完了,士兵们只能煮树皮、挖草根充饥,不少人饿得面黄肌瘦,连握兵器的力气都快没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这日清晨,刘仁赡穿着满是补丁的铠甲,沿着城墙巡查。走到西城门时,看到几个士兵正围着一棵老槐树,用刀刮着树皮往嘴里塞,树皮上还沾着泥土,他们却吃得狼吞虎咽。刘仁赡停下脚步,看着士兵们干裂的嘴唇、凹陷的脸颊,眼眶瞬间泛红。他走上前,拍了拍一个年轻士兵的肩膀,声音带着几分沙哑:“兄弟们,再坚持坚持,朝廷的援军已经在路上了,只要撑到援军来,咱们就能解围!”

    nbsp可只有刘仁赡自己知道,这话是假的——三天前,他收到了最后一封来自金陵的密信,信里说南唐派来的援军,在半路上被后周军打得大败,将领战死、士兵溃散,根本没人能靠近寿州。他不敢把真相告诉士兵们,只能用“援军”当幌子,支撑着大家的士气。

    nbsp可饥饿终究会冲垮人的底线。没过几天,就出了事——一个叫王二的士兵,饿得实在受不了,趁着夜色偷了百姓家一袋米,想煮点米汤填肚子,结果刚回到军营就被巡逻的校尉抓了个正着。

    nbsp消息传到刘仁赡耳中,他当即召集全军将士,在城楼下设下军法台。王二被五花大绑地押上来,跪在地上哭得撕心裂肺:“将军,我错了!我不该偷百姓的米!可我实在太饿了,再不吃东西,我怕明天就没力气守城了……我只是想活下去啊!”

    nbsp周围的士兵们都红了眼,有人忍不住替他求情:“将军,王二也是饿急了才犯错,饶了他这一次吧!”刘仁赡站在军法台上,看着王二可怜的模样,又看了看底下同样饥饿的士兵,双手紧紧攥成拳头,指甲几乎嵌进肉里。他缓缓背过身去,声音哽咽却依旧坚定:“我也想让你活,我也想让兄弟们都有饭吃……可军法如山!咱们守的是寿州城,护的是城里百姓,要是连百姓的粮食都敢偷,咱们和强盗有什么区别?这城,还怎么守?”

    nbsp随着一声“斩”,刽子手的刀落下,王二的哭声戛然而止。刘仁赡没有回头,只是对着身后的亲兵吩咐:“备些银两,跟我去王二家。”他亲自来到王二家中,对着王二的老母亲跪下,双手捧着银子递过去,愧疚地说:“老夫人,是我没管好士兵,也没让兄弟们吃饱饭,才让王二犯了错。这银子您收下,日后有我刘仁赡在,定不会让您饿着。”老夫人虽悲痛,却也知道刘仁赡的难处,只能含泪接过银子。

    nbsp城外的柴荣,见寿州久攻不下,也改变了策略。他知道城内粮草短缺,便派大将李重进率军绕到寿州后方,截断了城中唯一的粮道——颍水航道。粮道一断,寿州城彻底成了孤城,连树皮草根都快被挖光了。

    nbsp刘仁赡知道,再不想办法,城破只是早晚的事。他思来想去,决定派自己的儿子刘崇让突围——刘崇让年轻力壮,又熟悉城外地形,或许能冲出重围,去金陵搬来救兵。出发前,刘仁赡把儿子叫到身边,亲手为他披上铠甲,郑重地说:“崇让,你是我刘家的儿郎,也是南唐的将士。这次突围,务必见到陛下,让他速发援兵。记住,就算死,也不能丢了咱们刘家的骨气!”刘崇让用力点头:“父亲放心,孩儿定不辱使命!”

    nbsp可刘仁赡万万没想到,刘崇让刚冲出寿州城,就遇到了后周军的埋伏。他本就没经历过多少恶战,见后周军势大,又怕自己战死,竟当场缴械投降,还把寿州城内粮草断绝、士兵饥疲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柴荣。

    nbsp消息传回寿州,刘仁赡正在城楼上巡查,听到亲兵的禀报,他只觉得眼前一黑,一口鲜血“噗”地喷在城砖上。他指着城外的方向,气得浑身发抖:“逆子!你这个逆子!我刘家世代忠良,竟出了你这样贪生怕死的东西!我刘家的脸,都被你丢尽了!”

    nbsp没过多久,后周军把刘崇让押到城下,让他对着城内喊话,劝刘仁赡投降。刘仁赡看着城楼下苟且偷生的儿子,气得拔出佩剑,就要冲下楼去斩了他。身边的将领们赶紧拉住他,苦苦哀求:“将军!公子年轻糊涂,一时犯错,可他终究是您的儿子啊!如今正是用人之际,斩了公子,只会寒了将士们的心!”

    nbsp刘仁赡挣扎着,眼泪和鲜血顺着脸颊流下,他看着城楼下不知羞耻的儿子,又看了看身边苦苦劝阻的将士,最终无力地垂下佩剑。他咬着牙下令:“把这逆子押上来!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杖责一百,关入大牢,等城破之日,再与他清算!”

    nbsp一百杖下去,刘崇让昏死过去,被拖入大牢。刘仁赡站在城楼上,望着城外连绵的后周军营,又摸了摸胸口的伤口,心中满是悲凉——粮草断绝、援军无望、儿子降敌,寿州城就像狂风暴雨中的一叶扁舟,可他依旧握紧了手中的佩剑,眼神里没有丝毫退缩:“只要我刘仁赡还有一口气,就绝不会让后周军踏进城一步!”

    nbsp四、清流破关:赵匡胤奇袭立威名,潜龙在渊蓄势谋

    nbsp柴荣亲率大军围攻寿州时,并未将所有兵力都困在一城之下——他深知南唐在淮南布有重兵,若不扫清外围据点,寿州援军迟早会卷土重来。于是,他点了赵匡胤的将,命其率领两千骑兵,突袭南唐在滁州的屏障——清流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这清流关,坐落于滁州西南的群山之间,两边是悬崖峭壁,中间只有一条狭窄的山道,堪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守关的南唐将领皇甫晖,是久经沙场的老将,早年曾在北方与契丹交战,颇有战功。得知赵匡胤只带两千人来攻,他站在关楼上,看着远处尘土飞扬的周军方向,忍不住哈哈大笑:“赵匡胤这黄口小儿,怕是没见过清流关的险峻!就凭他那点人马,还想过我这关?简直是白日做梦!”

    nbsp他当即下令,在山道上布满绊马索,又在关楼两侧架起强弩,只等周军来攻——在他看来,赵匡胤若敢强攻,只会被箭雨射成筛子,根本近不了关楼。

    nbsp可皇甫晖没想到,赵匡胤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强攻。抵达清流关附近后,他并未急于进军,而是先派斥候探查地形。当得知山后有一条鲜为人知的小路,可绕到清流关后方时,他立刻定下奇袭之计。

    nbsp当天夜里,月色被乌云遮住,山间伸手不见五指。赵匡胤亲自率领两千骑兵,牵着马、踩着碎石,沿着狭窄的小路悄悄绕到山后。山路陡峭,不少士兵脚下打滑,摔得满身是伤,却没人敢发出半点声响——赵匡胤早已下令,“敢喧哗者,立斩”。

    nbsp三更时分,周军终于绕到清流关后方的平地上。赵匡胤一声令下,士兵们翻身上马,举起火把,朝着关楼后方的南唐军营猛冲过去。一时间,马蹄声、喊杀声、火把燃烧的噼啪声,在寂静的山谷里炸开,南唐守军从睡梦中惊醒,看到漫山遍野的火把,还以为是周军主力来了,顿时乱作一团。

    nbsp而此时的皇甫晖,还在中军大帐里喝酒。他自认为清流关固若金汤,根本没把赵匡胤放在眼里,正和副将猜拳行令,酒壶里的酒刚喝到一半,就听到帐外传来震天的喊杀声。

    nbsp“怎么回事?”皇甫晖猛地站起身,酒意瞬间醒了大半。不等副将回话,就有亲兵慌慌张张跑进来:“将军!不好了!周军从关后杀进来了!”

    nbsp皇甫晖吓得魂飞魄散,连盔甲都来不及穿戴整齐,只胡乱披了件铠甲,就提着刀冲出大帐。刚翻身上马,就看到一道黑影朝着自己冲来——正是赵匡胤!

    nbsp赵匡胤骑着战马,手持一柄长刀,眼神锐利如鹰,隔着老远就大喝一声:“皇甫晖!速速下马受降,饶你不死!若敢抵抗,今日便是你的死期!”

    nbsp皇甫晖本就慌了神,被赵匡胤的气势震慑,竟一时忘了拔刀。等他反应过来,赵匡胤已经冲到近前,手中长刀带着风声劈来——皇甫晖下意识地抬手去挡,只听“咔嚓”一声,长刀竟直接砍断了他头盔的系带,头盔“哐当”一声掉在地上,头发散落下来,遮住了他的脸。

    nbsp这下,皇甫晖彻底没了斗志,他哪里见过这般勇猛的将领?吓得调转马头就跑,边跑边喊:“赵将军饶命!我上有八十岁老母,下有三岁小儿,求您放我一条生路!”

    nbsp赵匡胤也不追赶,只是对着溃散的南唐士兵高喊:“缴械不杀!降者免罪!”南唐守军本就没了主帅,听到这话,纷纷扔下兵器投降。不到一个时辰,清流关就被周军拿下,皇甫晖也被随后赶来的周军士兵活捉。

    nbsp这一战,赵匡胤以两千骑兵击溃南唐五千守军,不仅拿下了清流关,还打通了通往滁州的道路,为后周大军输送粮草、支援寿州扫清了障碍。消息传到寿州城下,柴荣高兴得亲自出城迎接赵匡胤,一把抓住他的胳膊,用力拍着他的肩膀:“小赵,你可真给朕长脸!这清流关打得漂亮!回去之后,朕不仅给你加官晋爵,还让御膳房给你加鸡腿,让你吃个够!”

    nbsp赵匡胤连忙躬身行礼,语气谦虚:“陛下过奖了!此战能胜,全靠陛下运筹帷幄,指明方向,末将只是遵从陛下的命令行事,侥幸取胜罢了。”一番话说得滴水不漏,既捧了柴荣,又没显得自己居功自傲。

    nbsp可没人知道,在谦虚的表象下,赵匡胤的心中早已埋下了野心的种子。拿下清流关后,他不仅缴获了南唐的大量粮草和兵器,还趁机收拢了不少溃散的南唐士兵,编入自己麾下;他又对投降的将领恩威并施,不少人都成了他的心腹。夜里,他站在滁州的城楼上,望着汴梁的方向,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刀柄——他知道,跟着柴荣能建功立业,但这乱世之中,唯有自己手握兵权,才能真正掌控命运。这场清流关的“封神之战”,不仅让他名声大噪,更让他看清了自己的力量,为日后那场“黄袍加身”的大戏,悄悄埋下了伏笔。

    nbsp五、南唐悲歌:潘佑死谏惊朝堂,从善乞和空垂泪

    nbsp寿州城被围的消息一次次传回金陵,南唐朝堂早已没了往日的平静。大臣们要么像冯延巳一样,劝李煜继续送礼求和;要么干脆闭口不言,等着皇帝拿主意。唯有御史中丞潘佑,看着李煜沉溺于后宫、一味对后周妥协,心中急得像着了火——他知道,再这样下去,南唐迟早要亡在李煜手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潘佑是南唐出了名的直臣,早年因才华被李煜重用,如今见国难当头,更是不顾个人安危,连续七次上书劝谏。他的奏折写得言辞激烈,字里行间满是痛心:“陛下!后周狼子野心,欲吞我江南之地,绝非送礼、称臣就能满足!如今寿州被困、清流关已破,淮南防线摇摇欲坠,您却仍在宫中与皇后吟诗作对,把朝政抛在脑后!再这样下去,南唐三千里江山就要沦为他人之地,祖宗基业就要毁在您手里了!”

    nbsp可李煜看了奏折,却只是皱着眉,随手扔到御案角落。他正为一首新词的韵脚发愁,哪有心思听潘佑的“危言耸听”?“潘爱卿太过迂腐了,”李煜对着身边的内侍抱怨,“柴荣虽强,可朕已送去珍宝、认了宗主,他总不至于赶尽杀绝。再说,寿州有刘仁赡死守,未必会破。他这是故意夸大其词,扰乱人心。”

    nbsp潘佑见自己的奏折石沉大海,又听说李煜准备再派使者送重金求和,彻底陷入了绝望。他知道,自己多说无益——这位皇帝心里,只有诗词与情爱,没有江山与百姓。这日,潘佑在家中摆上笔墨,写下最后一封奏疏,里面没有再劝李煜,只写了八个字:“生不逢时,死不足惜!”写完后,他望着金陵皇宫的方向,长叹一声,随后拔剑自刎。

    nbsp潘佑的死讯传到皇宫,李煜才难得地露出一丝愧疚,可这份愧疚很快就被“如何应对后周”的焦虑取代。他知道,光靠送礼已经打动不了柴荣,思来想去,竟决定派自己的亲弟弟、郑王李从善出使后周——在他看来,亲兄弟亲自去求和,总能让柴荣多几分怜悯。

    nbsp李从善带着李煜的亲笔信和满满一车的礼物,忐忑地来到后周军营。见到柴荣时,他没等对方开口,就“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膝盖重重砸在地上,声音带着哭腔:“柴陛下!我家兄长真的没有与大周为敌的心思,他只是想守住江南的一方水土,让百姓少受战火之苦。求您高抬贵手,不要再攻打南唐了,我们愿意年年纳贡、永世称臣!”

    nbsp柴荣坐在帅椅上,看着跪在地上痛哭流涕的李从善,脸上没有丝毫动容。他端起桌上的茶杯,轻轻吹了吹浮沫,语气不紧不慢:“朕不是不愿议和,只是李煜的诚意不够。想让朕罢兵可以,先把淮南十四州的土地、户籍交出来,让李从善留在汴梁当质子。做到这两点,朕自然不会再为难南唐。”

    nbsp“淮南十四州?”李从善猛地抬起头,脸上满是震惊——那可是南唐的半壁江山,是江淮最富庶的地方,若割让出去,南唐就成了没了屏障的空壳!他还想再求,可看到柴荣锐利的眼神,终究没敢再开口,只能哭着应下,带着柴荣的条件返回金陵。

    nbsp回到南唐后,李从善把柴荣的要求一五一十地禀报给李煜。李煜听完,手里的茶杯“哐当”一声掉在地上,茶水洒了满朝袍。他踉跄着后退两步,瘫坐在龙椅上,声音带着颤抖:“淮南十四州……那可是父皇留给朕的家底,割了它,跟要了朕的命有什么区别?这柴荣,是真的要逼死朕啊!”

    nbsp柴荣的第一次南征,虽然没能彻底拿下南唐,却也达成了既定目标——不仅攻破了清流关,围住了寿州,还让南唐暴露了“兵弱君庸”的致命缺陷,在淮南防线上撕开了一道大口子。而李煜,从送礼到派亲弟求和,卑微的路越走越窄,却始终没明白“乱世之中,弱国无外交”的道理。

    nbsp与此同时,赵匡胤在清流关一战成名后,又跟着柴荣在寿州外围屡立战功,不仅深得柴荣信任,还悄悄收拢了一批心腹将领,渐渐成为后周军中不可替代的中流砥柱。

    nbsp这五代十国的乱世棋局,每一步都暗藏玄机。柴荣是否会很快发动第二次南征,彻底夺取淮南?李煜若不愿割让土地,又能靠什么守住南唐的半壁江山?赵匡胤在军中的威望日益高涨,他的野心又将如何一步步膨胀?这所有的疑问,都藏在接下来的风雨之中。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喜欢。

第9章 柴荣三征南唐与李煜的"求和三十六计"[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